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新聞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國際 案例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專題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東風公益基金會(2014)年度工作報告摘要
毛彥文:民國時期的女慈善家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國際 案例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專題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毛彥文:民國時期的女慈善家

    毛彥文與熊希齡這對慈善伉儷的合影

    1990年代以來,隨著國學大師吳宓其人的被發(fā)掘與其文的被不斷刊印,一位名為“毛彥文”的女性逐漸浮現(xiàn)出來,引起了讀書界廣泛的興趣和關(guān)注。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再版毛彥文回憶錄《往事》中,也有其在家鄉(xiāng)江山生活的不少回憶片段。

    而在我們眼中,圍繞毛彥文的不僅僅是她的傳奇人生故事,還有著不可忽略的“慈善”二字。

    出身書香

    1898年11月,毛彥文出生于江山縣城關(guān)的一戶書香門第,小名月仙,號海倫。毛彥文曾從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轉(zhuǎn)至浙江湖郡女校求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女師。熊希齡一家對毛彥文的學識、舉止、美貌十分喜愛,多次約請她到家度周末。1922年秋,毛彥文考上南京金陵大學,畢業(yè)后,受聘于南京市江蘇第一中學,后又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司法科科員、民政廳科員,由于文學基礎(chǔ)好,曾為《浙江民報》主筆。在胡適、吳宓等教授的幫助下,毛彥文于1929年遠渡太平洋,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專攻教育行政學,兩年后獲碩士學位。熊希齡夫人朱其慧在北平病故時,毛彥文剛回國到上海,并被聘任為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后又兼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和女生指導。

    熊希齡自夫人朱其慧病故后,時常寢食不安,在慈善事業(yè)上也想找一個好助手。正逢1932年中日滬戰(zhàn)爆發(fā),熊希齡擔心毛彥文的安全,便發(fā)了電報,叫她辭去上海工作,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教。毛彥文猶豫再三,終未答應。

    1934年,熊希齡突然萌發(fā)了向毛彥文求婚的念頭,其侄女朱曦也多次代熊希齡向她求婚。毛彥文驚慌失措,便率直拒絕。

    此時,熊希齡的女兒熊芷專門坐車到上海,為其父游說。毛彥文手捧著熊希齡10多封求愛信,感慨萬分,加之也有志向于慈善事業(yè),答應與其結(jié)合。

    因熊希齡當年66歲,又是前任國務總理,毛彥文才38歲,兩人的婚事,一度成為上?!渡陥蟆?、《晨報》等大報的重大新聞。

    得力助手

    1935年3月,毛彥文與熊希齡回江山縣探親。因江山上年大旱,許多農(nóng)田顆粒無收,饑荒甚重。熊希齡和毛彥文利用探親訪友之機,深入長臺鎮(zhèn)等農(nóng)村專題調(diào)查研究,詳細了解災情,并以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的名義,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作了專題報告,同時籌得浙江省賑款22000元、上海各界募捐的大米2000擔,支援江山災民。事后,江山各界人士還專門設(shè)立了甲戌救災紀念碑志之。

    毛彥文與熊希齡結(jié)婚后,受愛心人士的深切感染,追隨熊先生從事慈善事業(yè),先后任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香山慈幼院董事會駐滬事務所等職。香山慈幼院的慈悲濟世、揚善之舉在國內(nèi)外有重大影響。據(jù)1935年統(tǒng)計,香山慈幼院共收養(yǎng)孤兒3813名,通過細心撫養(yǎng)、認真教育,從慈幼院小學、中學、師范畢業(yè)者3491名,考取大學者80名。

    1936年后,毛彥文隨熊希齡參與諸多慈善活動。1937年,“八一三”抗戰(zhàn)爆發(fā),毛彥文又冒著戰(zhàn)火,協(xié)助時任世界紅十會中華總會會長的熊希齡,做好紅十會的救護工作。通過努力,先后籌款創(chuàng)設(shè)傷兵醫(yī)院4所、難民收容所8處,共搶救傷員6000多人,收容各地難民2萬余人。在這國難當頭的時期,毛彥文將家中的客廳改作廠房,添置有關(guān)設(shè)備,組織力量縫制寒衣、制作面餅,支援前線抗日軍隊。12月,南京失守,毛彥文又隨熊希齡取道香港,繼續(xù)募集抗日救亡經(jīng)費,并籌建香山幼慈院長沙分院。誰知12月25日,熊希齡因長期勞累,在九龍賓館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毛彥文強忍悲痛,決心將發(fā)展慈善事業(yè)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堅持不懈地繼承好熊希齡的慈善事業(yè)。

    慈善濟世

    1938年春,北平香山慈幼院董事會在上海舉行臨時會議,決定由毛彥文繼任香山慈幼院院長。4月,毛彥文籌資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6月,毛彥文決定將湖南芷江雙陵小學改為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經(jīng)費全部由熊氏私產(chǎn)收入支出。8月,毛彥文又決定在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增設(shè)幼稚師范班,并在柳州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桂林分院革命功勛及抗戰(zhàn)遺族子弟學校”。1939年,浙江省政府推選毛彥文為省臨時參政會參議員。在抗日戰(zhàn)爭將進入勝利時刻,毛彥文又為籌措慈幼院經(jīng)費,常年奔波在桂林、重慶、香港、上海等地,并將天津的房產(chǎn)出售,應付各項慈善開支??箲?zhàn)勝利后,毛彥文在上海撰《祭先生熊公秉三文》,同時在熊希齡先生遺像前保證:“吾當吾力之所及,重整慈幼,藉繼君造福孤寡之遺愿,亦以報相知于天上人間也?!?/p>

    1947年,毛彥文主持恢復香山慈幼院第一校家庭總部,共分設(shè)5個家庭,每個家庭招收40名孤兒,聘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畢業(yè)生任教,將這些孤兒培養(yǎng)成高素質(zhì)的國家人才。這一年,國民政府實行憲政,毛彥文致力于慈善事業(yè)并成效顯著,當選為國大代表。

    1949年4月,毛彥文與胞弟毛長庚赴臺灣定居,先后受聘為臺灣復旦大學、私立實踐女子家政專科學校英語老師。退休后,熱心兩岸同胞的交流、合作、聯(lián)誼工作。1983年7月,在毛彥文的努力下,《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在臺灣出版。1999年10月3日,毛彥文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據(jù)《衢州晚報》)

    ■ 戴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