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慈善家
   第11版:自述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印發(fā)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慈善家

第11版
自述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6年03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印發(fā)
根據響應級別民政部組織社會組織開展相應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修訂后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將我國自然災害救助響應劃分為4個等級,死亡20人以上即可啟動IV級響應。

    2016年2月各類自然災害致全國46.1萬人次受災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修訂后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對組織指揮體系、災害預警響應、信息報告和發(fā)布、國家應急響應、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保障措施等進行了規(guī)范和完善。

    《預案》提出三項工作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確保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堅持統(tǒng)一領導、綜合協(xié)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互助、群眾自救,充分發(fā)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

    二次修訂應對新情況

    本次修訂是《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自2005年發(fā)布后的第二次修訂。

    據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和救災工作呈現新形勢、新變化。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時期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和倒塌(或損壞)房屋數量呈明顯下降趨勢。據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民政部統(tǒng)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較“十一五”分別下降93%和81%,但年均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基數仍然較大(約900萬人),應急期受災群眾生活救助任務依然艱巨而繁重。

    在認真總結近年來發(fā)生的四川蘆山地震、甘肅岷縣漳縣地震、云南魯甸地震、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澇以及“威馬遜”超強臺風等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經驗和做法基礎上,重點對預案適用范圍、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啟動程序及響應措施等進行的調整和完善,進一步提高了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進一步完善應急響應啟動條件。針對近年來我國災情形勢呈現的新變化,新版《預案》對國家層面四個響應等級的核心指標(包括因災死亡人口、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數量、緊急轉移安置人數或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等)做了相應調整和完善,以便更符合當前救災工作實際,提高《預案》可操作性,確保國家級預案與省級預案有序銜接。

    二是進一步規(guī)范應急響應程序及措施。新版《預案》對應急響應啟動程序進行了優(yōu)化和完善,進一步明確國家減災委各有關成員單位在災害救助工作中的具體職責,對災情報告、災情發(fā)布、災害損失評估、信息共享、社會動員等內容進行了充實和完善。

    三是擴大了預案適用范圍。新版《預案》增加了“當毗鄰國家發(fā)生重特大自然災害對我國境內造成重大影響時,按照本預案開展國內應急救助工作”的表述,主要考慮到近年來尼泊爾、巴基斯坦、緬甸、俄羅斯等鄰國發(fā)生地震、洪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對我國造成較大影響,需要對我國邊境省份受災群眾實施災害救助的情況。

    此外,預案對有關文字表述進行調整。根據行文習慣和《自然災害情況統(tǒng)計制度》有關規(guī)定,對原《預案》中有關文字和專業(yè)術語進行修改和完善,如將“災民自救”修改為“群眾自救”、“非政府組織”修改為“社會組織”、“冰雹”修改為“風雹”、“過渡性生活救助”修改為“過渡期生活救助”等。

    《預案》明確,國家減災委員會為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xié)調機構,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xié)調開展特別重大和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然災害救助相關工作。國家減災委辦公室負責與相關部門、地方的溝通聯(lián)絡,組織開展災情會商評估、災害救助等工作,協(xié)調落實相關支持措施。

    四級響應社會組織

    參與程度不同

    《預案》根據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將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分為Ⅰ、Ⅱ、Ⅲ、Ⅳ四級。不同的響應級別中,社會組織被鼓勵發(fā)揮的作用略有不同。

    《預案》規(guī)定,某一?。▍^(qū)、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Ⅳ級響應:(1)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2)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10萬人以上、50萬人以下;(3)倒塌房屋和嚴重損壞房屋1萬間或3000戶以上、10萬間或3萬戶以下;(4)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該?。▍^(qū)、市)農牧業(yè)人口15%以上、20%以下,或100萬人以上、200萬人以下?!额A案》還根據自然災害危害程度逐級遞增的情況,分別對Ⅲ級、Ⅱ級、Ⅰ級響應的啟動條件、啟動程序和響應措施進行了完善。

    啟動Ⅲ級響應時,民政部指導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救助工作。

    某一省(區(qū)、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將啟動Ⅱ級響應。民政部指導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救助工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依法開展救災募捐活動,參與救災工作。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組織開展災區(qū)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實施心理撫慰。

    某一?。▍^(qū)、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啟動Ⅰ級響應。民政部向社會發(fā)布接受救災捐贈的公告,組織開展跨省(區(qū)、市)或者全國性救災捐贈活動,呼吁國際救災援助,統(tǒng)一接收、管理、分配國際救災捐贈款物,指導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救助工作。外交部協(xié)助做好救災的涉外工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依法開展救災募捐活動,參與救災工作。

    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組織開展災區(qū)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實施心理撫慰。

    在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階段,民政部還將通過開展救災捐贈、對口支援、政府采購等方式解決受災群眾的過冬衣被等問題。

    提供人力資源、社會動員、科技保障

    《預案》對具體的保障措施也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

    人力資源保障方面,加強自然災害各類專業(yè)救災隊伍建設、災害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自然災害救助能力。支持、培育和發(fā)展相關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鼓勵和引導其在救災工作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推行災害信息員培訓和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建立健全覆蓋中央、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的災害信息員隊伍。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yè)單位應當設立專職或者兼職的災害信息員。

    社會動員保障方面,完善救災捐贈管理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救災捐贈動員、運行和監(jiān)督管理機制,規(guī)范救災捐贈的組織發(fā)動、款物接收、統(tǒng)計、分配、使用、公示反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完善接收境外救災捐贈管理機制。

    完善非災區(qū)支援災區(qū)、輕災區(qū)支援重災區(qū)的救助對口支援機制。

    科學組織、有效引導,充分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在災害救助中的作用。

    科技保障方面,支持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組織開展災害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建立合作機制,鼓勵減災救災政策理論研究。

    此外,還要組織開展對地方政府分管負責人、災害管理人員和專業(yè)應急救災隊伍、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培訓。

    適時組織開展預案演練活動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版《預案》頒布實施后,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組織開展貫徹學習和專題培訓。將《預案》培訓作為應急管理培訓的重要內容,納入領導干部培訓、公務員培訓、應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訓內容;充分做好《預案》的宣傳普及工作。

    二是及時修訂地方各級相關預案,確保與國家預案有序銜接,避免出現國家預案啟動后省級預案還無法啟動的情況。

    三是適時組織開展預案演練活動。有條件的地方要組織社區(qū)居民開展應急救災演練,讓群眾了解社區(qū)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熟悉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路徑,提高社區(qū)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四是規(guī)范有序啟動各級應急預案。重特大自然災害發(fā)生后,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要客觀、準確、科學評估災情,按照本級預案規(guī)定啟動程序和條件,及時啟動相應等級應急響應,遵循“分級負責、相互協(xié)同”原則,切實落實災害救助主體責任,強化區(qū)域協(xié)作和部門聯(lián)動,支持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統(tǒng)籌做好災害救助各環(huán)節(jié)工作,切實保障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