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2016年2月18日,北京。 隔著《今日中國》雜志社的門禁,周幼馬在寒風瑟瑟中向我揮手,擲地有聲地喊了句“進來吧”。走近后,感覺與電視訪談上的他差別無幾——濃眉大眼、眼神炯炯、言語幽默,雖已古稀之年,但老爺子的精神頭兒讓人印象深刻。 這位出生在上個世紀陜西延安窯洞里的“紅二代”,他的父親是當年一心想來東方研究熱帶病卻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洋紅軍”、最終又成為毛澤東私人保健醫(yī)生的馬海德,母親則是著名電影演員周蘇菲。 如今,生活在北京后海邊四合院里的周幼馬,每天的樂事是接送孫子上幼兒園。除此之外,他還擔任著致力消除麻風病的“馬海德基金會”的理事長和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委員。提及這幾個身份,周幼馬說,他用在做公益的時間要超過其他。 2016年“兩會”,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周幼馬帶來了兩個提案,分別聚焦于“空氣污染防治”和“增進與外國友人交往”。 談起父輩,周幼馬說:“上一輩人對新中國的奉獻是無可比及的?!?/p> 中國國籍的“洋紅軍” 1910年9月26日,周幼馬的父親馬海德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工人階級家庭,16歲考入醫(yī)科大學,23歲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為到東方研究熱帶病,在好奇心和探險精神的驅動下,他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坐船來到了中國上海。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西方社會有的,這里全都有。對于三個美國年輕人來說,這里簡直就是讓青春綻放的最好場所。很快,這三個美國小伙合伙在上海開了一家診所,一年之后,那二人決定回國,僅有馬海德一人選擇留了下來。 馬海德選擇留在了中國,也最終使得他選擇了共產主義,選擇參與到中國革命建設的征程中。 在上海,馬海德認識了改變他未來人生軌跡的三個人:一位是在外國書店認識的美國記者、作家史沫特萊女士,另一位是經她介紹認識的上海租界督察、新西蘭人路易·艾黎,第三位便是宋慶齡。 1936年3月,毛澤東請宋慶齡找一名醫(yī)術水平高的外國醫(yī)生來陜北蘇區(qū)根據地幫助紅軍建立衛(wèi)生隊伍。據周幼馬說:“毛主席之所以要找一名外國醫(yī)生,大概是考慮到外國人容易通過國民黨的封鎖線,于是宋慶齡找來了父親?!痹谘影?,馬海德還邂逅了他的終身伴侶、周幼馬的母親周蘇菲。 3萬美元成立“馬海德基金會”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作為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yī)生,馬海德的從醫(yī)之心從未遠離,組織上多次希望他能夠到剛成立的衛(wèi)生部門工作,都被他謝絕。馬海德還記得自己的“青春”目標,到中國來就是為致力于研究熱帶病癥。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成立,馬海德選擇去部屬皮膚病研究院的麻風病研究所工作。由此開始,他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與研究工作中。 “新中國成立后,組織說讓我父親去國家衛(wèi)生部門工作,擔任一定職務,但父親似乎對擔任職務沒有多大興趣,仍然想繼續(xù)從事醫(yī)療研究、診療工作,到麻風病研究所繼續(xù)從事本職工作,正遂父親所愿?!敝苡遵R說道。 在麻風病研究領域,馬海德一直為解決中國麻風病問題潛心研究,并長期致力于與多國保持聯系,籌措資金幫助中國解決麻風病問題,為在中國消滅性病和在2000年全國爭取達到基本消滅麻風病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8年5月,馬海德出國前往各國籌款,常年不間斷診療工作,使得馬海德積勞成疾。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離世,享年78歲。在人生最后的時光里,馬海德拿出畢生積攢的3萬美金,委托妻子周蘇菲和兒子周幼馬繼續(xù)幫助他完成未盡的麻風病事業(yè)。 1989年,周蘇菲拿著這3萬美元,在民政部以非公募基金會的名義注冊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繼承他的遺愿和未竟的事業(yè)。該基金會旨在表彰和獎勵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和管理的優(yōu)秀工作者;資助開展麻風病健康教育工作和慰問麻風病人及麻防工作者活動;資助麻風患者子女的“扶貧助學”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和基金會的友誼與合作。 為消除麻風病“作戰(zhàn)”20年 遵照馬海德生前要求,基金會成立后即開始在中國致力于消除麻風病計劃,以每年舉辦“馬海德獎”的方式來激勵在消除麻風病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人,同時也捐建麻風病院和部分學校。 根據馬海德基金會章程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本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guī)定的公益事業(yè)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額的8%”。 周幼馬說,這個標準已經實施了20年。由于馬海德基金會屬于非公募基金會,沒有公募資質,基金會善款基本都通過理財收入獲得。 “從基金會成立至今,每年支出不低于上年度余額的8%,這個數字我們已經堅持了20年,沒有動搖?;饡谋V翟鲋祷旧弦彩峭ㄟ^理財獲得?!敝苡遵R說。 由于馬海德美國人的身份,馬海德基金會也時常會收到部分國外捐款,然而對于這些捐款,周幼馬則顯得十分謹慎。 “不接受外國捐款,父親是致力于中國解放事業(yè)而設立,我們希望基金會帶有天然‘中國紅’。”周幼馬強調道。 不過,周幼馬也坦言,基金會僅通過投資理財進行保值增值,對于基金會金額增加確實有限,基金會運營存在著一定壓力。 至此,從1989年成立,馬海德基金會已經走過26個年頭,在消除中國麻風病的征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紅二代”掌門基金會不容易 1943年出生的周幼馬,可以算得上是在延安窯洞里出生的第一個外國人,由于馬海德是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yī)生,周幼馬從小就隨著父親感受著中國革命的氣息。 如今,接過父輩的旗幟,周幼馬成為了馬海德基金會的理事長,作為“紅二代”,周幼馬覺得,運作好一個基金會并不容易。 現如今,一年一度為表彰和獎勵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和管理的優(yōu)秀工作者而設立的“馬海德獎”成為基金會最重要的工作,而這個獎也已成為中國醫(yī)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 “通過全國各地麻風病診療機構推薦,將這些候選名單集中采集到北京,聘請業(yè)內較有影響力的專家共同評議,最終選定10人作為獲獎者,每年頒發(fā)一次?!敝苡遵R說。 另外,“世界麻風病日”(每年12月份最后一個星期日),基金會也會在全國部分地區(qū)有著相應紀念活動。但操辦這些事情,對于如今已經70多歲的周幼馬來說顯得有些吃力。 “現在基金會沒有全職工作人員,開展活動大多需要自己親力親為,我和母親也已經上了年紀,有些吃力,但還是盡可能讓活動延續(xù)。”周幼馬說,“公益基金會只能是一個補充,要想解決更多社會問題,還是需要政策關懷?!?/p> 對于基金會未來發(fā)展,周幼馬也有著自己的考量,但也多少帶有些許的遺憾。 周幼馬說,現在母親已經90多歲,不能跑動,自己也已經70多歲,但每年去麻風病院慰問麻風病人,跑腿的活就是自己干,不能耽誤父親這份事業(yè),應該堅持下去。 “有時我也在思考,基金會是不是會越來越小,甚至沒有,但那一天中國麻風病也徹底絕跡。”周幼馬說,“如果基金會還剩下一部分資金,想著將其集中投向一個麻風病院或者分別獎勵多個麻風病醫(yī)務工作者,再選擇注銷,讓基金會這樣光榮‘退役’,也是一個選擇?!?/p>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成立,只要堅持宗旨,使命必達,能做多少是多少。”周幼馬補充道。 2016年的“兩會”,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周幼馬帶來了兩個提案,一個關乎于“空氣污染防治”,另一個關乎“增進與外國友人交往”。 對于提案,周幼馬說,當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相比起以前的舊中國進步、強大了不少,但對于早期援華的外國友人,我們現有的認識似乎并不那么完整,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讓早期援華的外國友人事跡在中國廣為流傳,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對外交流?!?/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