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7月7日,英國交通系統(tǒng)由于自殺性爆炸事件癱瘓,當場52人死亡,700余人受傷。然而,在100多受害者被困地下無路可循時,冷靜的自發(fā)領導者仍帶領著大多數(shù)人互助、有序地逃出。心理學家將此事件中體現(xiàn)的危機后集體主義譽為“集體抗逆力”,并發(fā)現(xiàn)世界范圍的多起災難事件中,人民常被激發(fā)強烈的集體感、超乎尋常的愛心,爆發(fā)出平日難以企及的高效合作。學者們總結:當人們有著良好的決策手段,即使他們個人毫無頭緒,通過有效的組織和熱情的互相幫助,仍然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災后救援工作。 由此可見,除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外,在危機中,最寶貴的就是精準的判斷、合理的規(guī)范和良好的行為準則。那么當災難降臨時,哪些因素能夠拯救人們的生命呢? 集體抗逆力理論強調的核心要素就是“群體性智慧”的力量。近半個世紀來的經典“烏合之眾”理論常常通過分析集體恐慌的案例,將人群描繪為一個時刻會爆發(fā)的龐然大物。與此截然相反,集體抗逆力則強調了人群的積極作用:在面對人力難以抵抗的巨大天災人禍時,只有團結性高的集體才能超越個人的極限,共同克服艱險。我們在分析了全球的幾十起災難事件后,發(fā)現(xiàn)在災難中擁有“集體抗逆力”的有四大特點: 一、通過無私互助凝聚整體力量。我國的98年洪災中,百萬軍民齊心,在46小時的連續(xù)奮斗下終于制服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奇跡般的搶險行動完全得益于全體抗洪人員毫無私心地為了集體的利益不顧個人安危,以最高效率執(zhí)行了精準的方略。只有當群體成員克服了自私、爭搶的沖動時,才有可能煥發(fā)出集體的力量,而共同面對的災難是把平日各自為政的人們聯(lián)合起來最強勁的紐帶。 二、保持信息的通透、準確。保持人群的有序性,以保證災難降臨時能夠快速地根據準確指示完成集體自救,信息的通透準確是必須的。舉世聞名的1942年美國椰林劇場慘劇中,由于指揮人員和觀影者都對安全通道的方位一無所知,造成了巨大的集體恐慌以及492人死亡的慘劇??上攵?,如果場地能夠提供清晰的指示,或者負責人能夠帶領大部分群眾及時尋找到安全出口,大規(guī)模悲劇則很可能不會發(fā)生。 三、具有能夠迅速冷靜做出正確決斷的骨干領導。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每個人都單獨行動,在危險時刻能夠保持冷靜、做出正確判斷而活下來的人僅占人群的15%。然而,當這樣的人成為一個集體的領導時,則能作為優(yōu)秀的指揮者極大地提高集體的存活率。 四、將面對“危險”與“傷害”的負面情緒轉化為“團結”與“對抗”的積極面對心態(tài)。用人群的力量融化恐懼與不安,時刻強調著成功逃脫的光明,以樂觀的心態(tài)迎接一切艱難。研究發(fā)現(xiàn),與抗逆力高的個人類似,集體抗逆力高的團體也具有極強的樂觀精神。即使在最危急的情況中,抗逆力高的群體也無時無刻地傳遞著必勝的信念,而不是彼此猜疑、散布令人心渙散的流言,在人心中種下絕望的種子。 新媒體時代的公民們無時無刻不在參與著社會行動,也因此而具有著參與者、旁觀者和信息傳播者的三重身份。然而,不論是我們身處自然災害和人為險情之中,在事發(fā)現(xiàn)場參與救援行動,還是作為旁觀者進行信息傳播與分享,都需要以科學、理性、冷靜的眼光和全面的公民素養(yǎng),來做出正確判斷,做負責的局內領導人、外圍支援者、信息傳播人,以客觀、真實、科學的理念,審視我們眼下手中的選擇,時刻把握我們的行為或傳播可能帶來的社會性后果,共筑團結、積極、仁愛、理智的高抗逆力集體。 幸福創(chuàng)客導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 王棗/文 幸福創(chuàng)客CEO、劍橋大學幸福研究院亞太主任、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 蘇德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