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孤殘兒童:不要等出事兒才去關注他們 8月8日,“天下華人,同心筑夢”公益晚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本次公益晚會由海外愛國華人華僑發(fā)起,美國慈親基金會、香港UBG基金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主辦,善款用于支持中國孤殘兒童的救助和康復事業(yè)。這樣一個晚會,匯聚了眾多明星,他們將目光聚焦了一個特殊群體——孤殘兒童。 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女童保護、事實孤兒……但是孤殘兒童,這個話題在搜索引擎上呈現(xiàn)出來的頁面看上去著實有點辛酸:新聞少、研究少、關注少。孤兒+殘疾,這樣一個略小眾的群體,他們或許并不是社會熱點所在,康復和治愈的困境讓他們看起來沒有那么討喜。 但不容忽視的是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 中國目前有約70萬孤兒和約820萬殘疾兒童,在孤兒群體中,很大比例都因身患殘疾未能得到有效康復和治療,而被親人遺棄成為孤殘兒童。 我國大約有52.6萬孤殘兒童,但實際上只有約9.4萬接受了社會服務,如官辦福利機構、社會組織,其余43.2萬都在社會散居。 目前國內,留在福利院的孩子中殘疾兒童占到90%甚至更高。0-6歲是殘疾人最佳康復期,如果這一時段的殘疾兒童未能得到持續(xù)有效的救助,其最終康復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公益組織和社會資源如何能為孤殘兒童做更多?《公益時報》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故事 天津武清區(qū)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院長陳美文: 其實我的第一職業(yè)是護士,從畢業(yè)的第一天開始就是在兒科。后來,到了這間美國慈親基金會合辦的天津和平之君兒童福利院,從事專門的孤殘兒童康復工作12年了。 最初到這里,我一直認為就是一個簡單的工作調動,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孩子身體高度殘疾,我就覺得這可能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份工作。我們這里的孩子,最初只是腦癱孩子,后來有了先天畸形的孩子、視障的孩子、肢殘的孩子……我想講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這些孩子身上的小事兒。 第一個故事,是侃侃第一次上學的故事。 侃侃,他是一個肢體殘疾的孩子,有唇腭裂,經(jīng)過手術他慢慢康復,只是四肢不能彎曲,但是他是個性格陽光的好孩子,經(jīng)過福利院的系統(tǒng)培訓后可以正常走進學校學習了。那是2011年,我說:“侃侃,你能上學了。”侃侃像我們這里所有孩子一樣,對學校充滿向往,聽到我這樣說他很興奮、很開心。 我把他送到學校門口,站在門口看著他一步一步走進學校。開始時候,侃侃是昂首挺胸地往里走,走著走著,他的頭越來越低,當所有的眼光都投向他的時候,侃侃的頭恨不得埋進地里。 第一天回來,侃侃沒話了,也不太愛笑了,我問他上學開不開心他也不想說。然后我們就跟學校溝通,老師們說,其實并不是同學們歧視他,因為他的特殊,這些孩子在關注他、對他好奇,但這就是一種壓力。 我跟侃侃講,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很多殘疾,有些是肢體殘疾,有些是心靈殘疾,雖然你的肢體有殘疾,但是心靈可以是完美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更優(yōu)秀、更好。 轉眼到了冬天,學校為了保暖安了一個棉門簾。那天我送侃侃進教室,有兩個走在他前面的小朋友,一邊一個人,把門簾撩開了等著他。我就告訴他:“你看到嗎?他們真的是很關注你、關心你,希望跟你做朋友。 現(xiàn)在,侃侃已經(jīng)四年級了,笑容和陽光又回到了他的臉上。 另一個故事,關于大哲。 大哲剛來的時候,就是脊髓脊膜手術以后引起的下肢癱瘓。他來的時候剛兩歲,這14年里,我們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沒有停止過任何能幫他康復的機會,即便康復費用在兒童福利院來說是最大的,幾萬、幾十萬。大哲有兩個愿望,上學和站起來。上學已經(jīng)沒問題了,作為一個下肢癱瘓的孩子,站起來難度很大。 終于在去年,在國家康復醫(yī)院給他安裝了肢具,經(jīng)過一段相當艱難的鍛煉和康復他能夠實現(xiàn)站起來,推著步行器往前走。為什么說他是我的驕傲呢?因為他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智力正常,愛唱歌、學習好,還能照顧別人。 他推著步行器站起來的一瞬間,給我打了個電話。電話一接通,他說:“陳媽媽,我站起來了!我站起來了!”就這樣兩句,反復說,反復說,最后,大哲說:“陳媽媽,等我回福利院?!蔽艺f:“哎,我在門口等你?!焙髞?,工作人員跟我說,大哲堅持要在車上就把所有的肢具戴上,堅決不再坐輪椅下車。他說:“我要走下來,我要讓陳媽媽看我第一眼就是我能走了。” 真的,我看到孩子那種喜悅的時候,我已經(jīng)沒法用語言去表達我當時的那種成就感也好,那種滿足也好。我們福利院里的每個人,都因為這樣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默默地努力一天、一個月、一年,不放棄希望。 我覺得這些孩子的需求,遠遠不只是養(yǎng)護、醫(yī)療、康復、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這么簡單,這些我們能給,別的機構也能給,他們要的是一種陪伴,是心靈上的東西,這是一種信念,讓孩子們有一個信念,更是讓我的員工有一個信念,你付出了,就一定會有回報。 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任高玉榮: 《公益時報》:我們國家領養(yǎng)情況是怎么樣?孤殘孩子能回歸正常家庭嗎? 高玉榮:現(xiàn)在的事實是,國內的收養(yǎng)人基本上都希望要個正常的孩子。所以很多福利院都在排隊,排不上,因為絕大部分都是殘疾孩子。比如2014年國內的收養(yǎng)領養(yǎng)有一萬九千多名孩子,基本都是正常的孩子,但是國際收養(yǎng)領養(yǎng)有兩千多,大多是輕殘的孩子,比如唇腭裂、心臟病、白化病等,國外都收養(yǎng)。收養(yǎng)完后,他們回到自己國家給孩子們做手術,這孩子就可以像他們家人一樣,進入他們的家庭。實際上,國際上也是認為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生存環(huán)境。 《公益時報》:為什么國際領養(yǎng)人反而不介意輕殘或殘疾兒童呢?深層原因是什么? 高玉榮:其實并不是國外人就愿意收養(yǎng)孤殘孩子,我們不愿意。實際上,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所有稅收制度、法律法規(guī)、醫(yī)療保障和生活無障礙環(huán)境,對收養(yǎng)人都是很好的一種優(yōu)惠,比如最實際的,收養(yǎng)孩子家庭就減少相應稅收。可以說,他們的制度與慈善是匹配的,我們國家能做到企業(yè)捐贈免稅,個人激勵政策還覆蓋不到。 《公益時報》:我們國家50多萬孤殘兒童,但實際上只有不到10萬接受服務,那40多萬去哪了? 高玉榮:在社會散居,咱們國家本身就有一個文化氛圍,孩子是家庭的,叔叔、嬸嬸、姑姑這些親戚能幫著養(yǎng)育就幫。在2009年以前,對于社會散居的孤兒、殘疾孩子政府是沒有一點投入的,完全是家庭和社會。 2009年年底,那時候還在民政部,我們就想算算,到底一個小孩生活下來需要多少錢?平均下來最低標準是600塊錢。所以經(jīng)過建議和論證,我們國家出臺了一個現(xiàn)金補貼計劃。要知道最早的時候,各省的福利機構都是屬地管理,2009年以后國家統(tǒng)一出錢,在福利機構的最低標準補貼1000塊錢,在社會散居的孤兒,最低的每個補貼600塊錢。 《公益時報》:這種補貼夠精確嗎? 高玉榮:現(xiàn)在的數(shù)字是很準確的,發(fā)補貼的錢給誰了,都是要有身份證號、名字、家庭地址還是福利院、誰接手的。 《公益時報》:近年來我們國家孤殘兒童數(shù)量趨勢是怎樣的? 高玉榮:是增多的趨勢,你可能會很奇怪,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是良好的為什么是增加。這個是整體趨勢,農村增加更明顯。一個就是絕對數(shù)量的增加,第二是相對數(shù)量增加,什么叫相對數(shù)量?就是說以前不知道,以前沒有納入我們的視野,隱藏的太多了,現(xiàn)在隨著我們更重視,他們的數(shù)量更清楚。 (下轉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