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眾籌是非營利組織的天然工作手段 拜客廣州總干事 陳嘉俊/文 4月中旬,拜客接到了前往法國參加世界自行車大會的邀請,老實說,我的內心很興奮,這是一個榮幸的學習機會。一直以來,拜客都希望在本土推動歐洲式的緊致型城市和精明城市的規(guī)劃方式,能有機會到歐洲體驗,算是實現(xiàn)了一個夢想。由于主辦單位不承擔路費,在機構預算比較緊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東拼西湊找經費。另外,我們并不是苦行,需要有成果和產出,因此要平衡節(jié)約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因此,放在我們面前的唯一出路,似乎就是“眾籌”,一個值得嘗試但未知的路。盡管這個事情不是完全為了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更是知識和經驗的傳遞,也是對后續(xù)工作的推進,也是一些人的共同目標和愿望,但我們也擔心過——會不會有人覺得這是給錢讓我們去玩,從而籌款的效果打了折扣呢?而且,我們似乎并沒有拿著錢去直接解決某個問題。 但最后,我們還是下定決心選擇眾籌,原因有幾個: 一是,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本質上就是“人影響人”的過程——倡導一種價值,倡導一種理念。眾籌其實是一個用手投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于事情的描述和傳播,其實是在提升受眾的認知。自行車的發(fā)展到了今天呈現(xiàn)了極大的多元性,而這世界上有專門討論自行車應如何發(fā)展的大會供我們去學習,我們也會承諾回來之后的工作進展。這樣一件事,是否值得大家支持?通過發(fā)起眾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測量和反饋。如果沒有人支持,那說明我們的工作方向可能是有誤的,大家不需要一個自行車友好的城市,至少現(xiàn)階段沒有需要。而如果很多人支持,那還因此實現(xiàn)了理念的滲透和教育。 二是,為什么我鐘情于眾籌?某種意義上它是公益社會的培養(yǎng)手段之一,即愿意為改變看到的問題而付出。我們慣于生活在一個政府和企業(yè)幫我們包辦大部分事情的世界里,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井蓋不見了,除了打個投訴電話,我們會不會親自放個標志物來提醒路人?其實,很多公共事務甚至一些個人的事務,我們都可以通過公民及其相對應的行動來實現(xiàn)。我堅信抵抗大資本的草根力量,所以我們并沒有找某家企業(yè)直接包了我們旅途的所有支出,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偷懶,讓我們需要考慮這個企業(yè)的需求。而我們的工作,要滿足的不是企業(yè)的需求,而是那些騎自行車或者希望廣州的騎車環(huán)境變好的人。他們是一個個獨立、有思想、有個性的個體交集,我希望他們能夠為了看見的改變而行動起來。至少,我們是以共同價值為導向,而不是某個寡頭的需要。發(fā)起眾籌,也讓我們必須努力反饋,尊重每一個人。捐款人會對我們進行監(jiān)督,他們希望資金利用的最大化。相對應的,就是我們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和配合。 三是,參與感很重要。我們能否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行動?如果沒有行動的機會,那表達的機會呢?我一個人所制造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人向我們捐錢,希望這筆錢花得值,他/她就會跟我一起行動!由此,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大家一起行動的機會。我們的社會不需要一個強大的英雄,而是需要每一個人積小成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