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慈善家回訪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啟迪富人慈善的資本精神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慈善家回訪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啟迪富人慈善的資本精神
——讀盧德之《讓資本走向共享》

    日前,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的新作《讓資本走向共享》出版。作為《走向共享》一書的姊妹篇,這本新書是盧博士進行資本精神研究和投入慈善實踐后最新探索的理論成果。

    全書十個章節(jié),從首先拋出“讓資本走向共享”的命題背景,到重申“資本是一種特別的財富,一種能帶來新財富的財富,資本創(chuàng)造的財富應當為多數人服務。資本、多數人原則背后蘊藏的就是資本精神與共享思想”,并推斷:“資本文明有兩大推手,一是資本,二是多數人。資本是基礎,多數人是方向、是目標”,再從全球大趨勢印證“資本可以走向共享,也必須走向共享”的主張的合理性,進而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把握共享思想的五個關鍵問題,最后得出結論:“現代慈善既是讓資本走向共享的一種重要動力,也是一條重要路徑?!?/p>

    讀完全書,不禁令人聯(lián)想一個多世紀前美國慈善初興的景象。1889年安德魯·卡內基即將成為美國鋼鐵大王之際,在《北美評論》發(fā)表了后來影響美國一個時代慈善潮流的《財富的福音》一文。1900年卡內基隱退成為全職慈善家,到1919年84歲辭世時基本捐完了他拍賣自己鋼鐵帝國所得的4.8億美金,踐行了他有生之年將財富全部用于公益事業(yè)的諾言,成為美國當之無愧的慈善之父。

    而盧德之在捐億元巨資成立華民慈善基金會前一年就著有《資本精神》,進入慈善行業(yè)后又陸續(xù)出版《論慈善事業(yè)》和《走向共享》?;仡櫵陙碓诖壬菩袠I(yè)開展的項目、資助的課題、與國際慈善界開展的互動交流,從發(fā)掘資本精神到架構讓資本走向共享的慈善理論體系,盧德之身體力行地推動了中國慈善業(yè)的發(fā)展實踐。也許現在稱其為中國的慈善之父可能尚早,但譽為中國當代的卡內基并不為過,他的這本新書值得向中國所有的財富擁有者推薦。

    對于如何發(fā)展當代資本文明和慈善創(chuàng)新,《讓資本走向共享》一書闡述了投資與現代公益的關系、社會影響力投資、公益信托、家族基金會等熱門話題,提出了他所認同的資本走向共享的路徑。盧德之在書中宣稱,“我把讓資本走向共享當作我們的一項偉大使命”,并且判斷,“我覺得,東方文明已經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而且到了讓東方智慧在資本走向共享的過程中發(fā)揮偉大作用的時候了”,還自告奮勇把其推崇的家鄉(xiāng)“湖湘文化”轉型目標就定在了共享:“什么是促進湖湘文化轉型的工具?……那就是資本精神。湖湘文化的目標是什么呢?我認為是走向共享。”在結語中他還進一步概括表述,“資本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頭,讓資本創(chuàng)造的財富為大多數人服務是資本精神的最好體現,現代慈善是最好的通道”,并升華為“共享是中國發(fā)展的旗幟,必將是世界發(fā)展的旗幟”,還表述了決心:“對此,我相信,也更加充滿期待,并將為讓資本走向共享而不懈努力!”

    卡內基勸善有方

    我認為,提出慈善是“讓資本走向共享”的重要路徑觀點很好,但如何推動私有資本走上慈善共有之路,如何激發(fā)富人樂于讓其資本與大多數人共享,書中似乎還沒有闡釋出具有說服力的動力激勵機制。

    在這一點上,卡內基的《財富的福音》從清教徒思維模式,告誡人們“如何恰當地管理財富,以使富人和窮人之間依然可以保持兄弟情誼、和睦相處”。他比較三種財富處置模式的優(yōu)劣,提出富人應“把所有的剩余收入簡單地看成是社會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當仁不讓地承擔起管理職責,依據自己的判斷將錢財用于對社會最有益的事業(yè)”,并勸誡富人“擁巨富而死者恥辱”,“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這些引導非常有效。

    那么,對于今天大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富人來說,如何激勵他們將私益的資本變成共享的財富,尤其是當前中國仇富、對慈善捐贈習慣性進行道德審問、私有產權保護法律環(huán)境還不夠成熟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讓那些已習慣于拼命花錢購豪宅、炫富的土豪轉向“拼命地為神圣事業(yè)花錢”,讓他們覺得財富走向共享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我覺得還需要更充分的理由和易于接受的角度來說服。

    各國資本觀點對比

    當然,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的理論體系,書中也有一些問題還需進一步討論。盧德之認為資本是中性的,“因為掌握資本的人的好壞而表現出善惡兩面性”,“資本是帶來財富的財富”,與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出的“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觀一致,我們也都認同。但認為“資本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頭”的判斷,其表述句式過于懇切,這與馬克思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只有工人的勞動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理論相左,當然馬克思對資本的一些表述是否符合今天的實際我們當然也需要再討論,但用限定性的詞語“才是”來表述,把資本作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唯一來源,與今天我們把資本之外的勞動、科技、文化、管理等因素都當作財富創(chuàng)造來源的觀點相比,還是有一些偏狹。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讓資本走向共享》與2014年的暢銷書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一起閱讀,會發(fā)現當代中國人和歐洲人對資本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對如何共享資本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與禮贊資本精神的盧博士不同,皮克迪在書中更多體現的是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懷疑和擔憂:“資本主義不自覺地產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續(xù)的社會不平等”,他用大量的數據來證實幾十年來世界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資本回報率總是傾向于高于經濟增長率,他提出的資本走向共享的辦法不是慈善,而是征收高稅率的資本稅。《經濟學人》雜志稱皮克迪為“當代馬克思”,經濟衰退的歐洲人今天從馬克思理論中尋找靈感,而堅持馬克思社會主義道路、憑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發(fā)展而躋身世界貧富懸殊最大國家之一的中國,其企業(yè)家思考的均貧富路徑卻是慈善,不同思維模式的背后隱藏著極豐富的政治文化意蘊。

    送給中國富人的最好禮物

    作為有博士學位的企業(yè)家,盧德之博覽群書,洞悉今天世界經濟社會的變化,有很深的學術功底,研究過資本論,善于構架宏大的理論體系,建立自己特色的話語,他的四本著作從發(fā)現資本精神、到推動資本走向共享、到探尋當代慈善路徑已足以構成一個新時期的中國慈善學和社會發(fā)展的理論體系。與卡內基前后兩篇文章編成的《財富的福音》比起來,其理論構架和創(chuàng)新話語,已經遠遠超越,我相信,隨著他不懈的慈善實踐和理論探索,讓資本走向共享的理論也將會和卡內基影響美國慈善一樣,影響今后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投身慈善。

    盧德之的慈善理論和實踐探索已經得到國內外業(yè)界的認同,徐永光評價說:“盧德之是一位既出錢,又出力,還出思想的人”,“是中國企業(yè)家走向現代職業(yè)慈善家第一人,是中國在世界范圍拿得出手的真正的慈善家,是能夠對中國現代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的領導者”。洛克菲勒慈善顧問組織首席執(zhí)行官梅麗莎·A·博曼博士也高度評價他在理論上的創(chuàng)造:“他挑戰(zhàn)我們的思想,使我們意識到,慈善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革命,一種由自我反省開始到慈善作為自愿行為的內在過程?!?/p>

    我曾在多個講授慈善籌款的課堂上向學員推介,卡內基的《財富的福音》是拜訪企業(yè)家最好的禮物,而如今我建議還要帶上本《讓資本走向共享》,用這本中國人寫的啟迪富人做慈善的書作為禮物,或許更有價值和說服力。

    (作者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