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要問2014年公益圈最火爆的活動,除了“冰桶挑戰(zhàn)”就是徒步了。 一段時間只要打開自己的微博微信就能看到鋪天蓋地的徒步大挑戰(zhàn)消息:有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挑戰(zhàn)8小時”徒步越野賽、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百公里“善行者”公益活動、壹基金的“為愛而行”、上海聯(lián)勸“一個雞蛋的暴走”這樣的大型基金會發(fā)起項目,還有“愛滋徒步”“Color Run”這樣各具特色的小清新跑法,一股運動慈善的風氣席卷2014年的夏天。 在香港幾乎盡人皆知的“瘋狂”戶外運動項目———樂施會毅行者,也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公眾徒步籌款活動之一,內(nèi)地大多徒步籌款活動也是或多或少借鑒了毅行者的模式。毅行者要求參與者4人一隊,48小時不眠不休地完成100公里山路,每隊籌得最少6800港元,近幾年籌款額年均不低于3000萬港元。僅香港站毅行者,截至去年已共籌措善款3億9千多萬港幣,這些資金大部分用于內(nèi)地的教育助學、賑災扶貧。 其實為公益籌款或宣傳的徒步活動在國外已經(jīng)流行多年,這種兼具娛樂健身,公眾參與度廣、傳播效果佳的新型籌款方式在國內(nèi)也流行起來。公眾深度參與公益活動后引發(fā)的連鎖效應,讓徒步有了近乎“傳教”式的魔力,而這場浩浩蕩蕩的公益徒步活動,也一反公益主打貧困地區(qū)的套路,在城市蔓延開來。 然而,正當徒步成為內(nèi)地籌款新寵的時候,也有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為徒步潑點冷水,其中不乏理智的見解和分析。 《公益時報》專欄作者、公益人俱樂部“十一座”創(chuàng)始人白鶴分析道,徒步籌款有幾個細節(jié)要考慮清楚: 第一,品牌與項目的相關聯(lián)性。現(xiàn)在各個基金會一窩蜂的行走類公益活動,其實并沒有考慮清楚活動和品牌識別的關系?!爱吘惯B公益行業(yè)內(nèi)的從業(yè)人員都不一定能分得清哪個活動是哪家基金會的呢,就更不要要求普通的參與民眾了。”所以如何能在眾多的行走類公益活動中做出品牌和影響力,其關鍵就是將基金會運動品牌與善款的使用做到高度結合。 第二,趣味性、參與性。行走類公益活動,無論路途遠近,都有一個問題就是運動本身枯燥,尤其百公里級別的賽事,能否將趣味性與行走類公益活動相結合是一大關鍵。趣味性直接決定了參與人群的多少和影響力,也決定了參與者的體驗感和自我傳播度。有一些商業(yè)上的跑步比賽的趣味性做得非常成功,比如今年在北京舉行的Color Run。 第三,紀念性和永續(xù)性。好的活動留給參與者的是精神上、心靈上的愉悅感和深深的滿足感,但是這一感覺的保存時間并不長?!氨热鐬槿榘┙】祷I款的香港粉紅色高跟鞋競賽跑,報名參賽的選手都會得到一雙為其量‘腳’訂做的粉紅色高跟鞋,可以想象每當拉開鞋柜,參賽者都會回憶起這難忘的時刻?!?/p> 《公益時報》另一位專欄作家、拜客廣州總干事陳嘉俊也針對徒步籌款的優(yōu)勢劣勢進行分析,“我希望告訴給基金會,告訴那些想做或者正在做運動類公益籌款項目的兄弟伙伴:請做出有自己特色、符合自己使命愿景的籌款項目。當大家都來做同類項目的時候,別人能記住你的什么。” 樂施會總結了多年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除了后續(xù)善款的使用公開透明這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之外,活動當天的組織情況更為復雜。首先是人員安全保障,事前要請專門的教練對參與者做基本的訓練,包括正確的跑步、徒步方式,遇險后的急救等,要在途中設置合理的檢查站、休息點。第二,徒步更加不同于別的公益活動,要得到政府和傳統(tǒng)公共資源的支持和配合。(閆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