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視覺
   第06版: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7版: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圣誕節(jié)也是慈善節(jié)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視覺

第06版
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7版
尋找最美社工系列報道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圣誕節(jié)也是慈善節(jié)

    這張照片拍攝于1910年至1915年間,救世軍組織的募捐者手持鈴鐺站立于懸掛的水桶旁,這樣的圣誕節(jié)傳統(tǒng)原封不動地被延續(xù)到今天。

    一進入12月,商家們鋪天蓋地的打折廣告紛紛襲來,宣告著同樣一個信息:圣誕節(jié)的臨近。在許多西方國家,由于圣誕節(jié)的重要性,12月又通常被稱為圣誕月或圣誕季。除了作為宗教節(jié)日和公眾假日外,這個月對于各國的經(jīng)濟也有不小的升溫效用。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圣誕節(jié)?這個話題每年都引起不小的爭議。不少人認為中國人的圣誕節(jié)徒有其表,僅僅是模仿了這個節(jié)日的外殼。的確,無論從圣誕節(jié)的本意,還是從當今世界的表現(xiàn)來看,圣誕節(jié)都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節(jié)日或一場商業(yè)狂歡,其蘊含的長久而深厚的慈善傳統(tǒng)往往是被我們忽略掉的。

    圣誕老人與圣誕樹    

    圣誕節(jié)最有人緣的形象是圣誕老人,孩子們歡呼他送來禮物,商家也通過他促銷。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圣誕老人的最初形象就是在悄悄地幫助窮人呢?圣誕老人的原型來自今天的土耳其,名為尼古拉斯,是一位生活在公元4世紀的天主教神父,喜歡暗中幫助窮人。在他居住的地方,有一位清寒的父親,經(jīng)常借貸度日,而他有三個年輕美麗的女兒。一種說法是,父親因無力還債,準備將女兒們賣到非洲做女仆;另一種說法是,女兒們長大了,父親無力為她們置辦嫁妝。尼古拉斯知道后,就找了三雙長襪子,在里面放入金錢,趁著月色悄悄掛到少女們的窗前。恰好第二天就是圣誕節(jié),女兒們發(fā)現(xiàn)裝有禮物的襪子,高興地四處傳揚。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平安夜用襪子送孩子禮物,就成為圣誕節(jié)的重要習俗。而西方的基督教會,也由此產(chǎn)生了在圣誕節(jié)前后捐獻物品,救助窮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有的愛心人士,也都被看作是尼古拉斯式的圣誕老人。

    作為圣誕節(jié)期間家中最重要的裝飾,圣誕樹也有這樣一番來源。據(jù)說有一位農(nóng)民,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圣誕夜,接待了一位饑寒交迫的小孩,讓他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這個孩子臨別時折了一根杉樹枝插在地上,說:“年年此日,禮物滿枝,留此美麗的杉樹,報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那樹枝竟變成了一棵小樹,這才明白自己接待的是上帝的使者。后來,人們在家里擺放圣誕樹,就是提醒人們,嚴冬到了,多出去關心一下窮困中的陌生人。

    繞不開慈善的圣誕傳統(tǒng)

    如今,西方國家的公益組織普遍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迎來一年中捐贈的高潮。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稅收減免政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從歷史上,圣誕節(jié)就給后人留下了樂善好施的傳統(tǒng)。

    圣誕節(jié)的第二天被稱為“圣斯德望節(jié)”(Feast of Saint Stephen)。從中世紀開始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人們在這一天向窮人或自家仆人贈送禮物。仆人也可以在這一天請假返回自己家中探望親人,他們通常會帶上雇主送給他們的禮品盒,里面裝有禮物、錢或食物。

    中世紀晚期,一些德語國家開始流行起圣誕集市。最初的集市是在維也納舉行的,在那里,老百姓在每年的12月組織集市或游樂場。如今在德國,許多圣誕市場都是公益組織主辦。在圣誕市場上所賣的東西大部分均為當?shù)鼐用褡灾频奶厣称泛投治锲罚每铐棔次镏鞯男脑?,或是返還,或是捐贈。

    18世紀,英國圣公會要求教區(qū)內(nèi)的居民在圣誕節(jié)來臨的前四周內(nèi),將捐款放到一個募捐箱內(nèi)。圣誕節(jié)第二天,這個箱子會被打開,里面的捐款會悉數(shù)發(fā)放給窮人。這個傳統(tǒng)在后來被廢除,但這個日子卻作為一個節(jié)日在許多國家流傳下來,就是今天西方國家的節(jié)禮日(Boxing Day)。

    從19世紀開始,西方文學就記載了許多在圣誕期間進行捐贈的例子。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1843年發(fā)表了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又譯作《圣誕述異》。這本書在短短一周內(nèi)狂售一空,成為了史上最受喜愛的圣誕故事之一。書中描寫了一個吝嗇刻薄的守財奴史古基(Scrooge)如何在一夜間被源源不絕的靈異經(jīng)歷所救贖的過程。在書的結尾,史古基深刻體會到了感恩與助人的真諦,悔悟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立志要徹底改變自己,熱心助人。與狄更斯同時代的英國詩人兼幽默大師托馬斯·胡德(Thomas Hood)曾如是說:“如果說圣誕節(jié)那古老溫馨好客的傳統(tǒng)及它所建立社會慈善的風尚正面臨傾頹的危機,那么能夠作為中流砥柱力挽此一狂瀾者,也就是本書了?!?/p>

    公益組織的大日子

    圣誕節(jié)也可謂是公益組織的節(jié)日,除了能收獲大筆捐款外,在這期間舉辦的活動也通常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圣誕節(jié)公益活動是救世軍(Salvation Army)發(fā)起的“水桶運動”(Kettle Drive)。1891年,舊金山的一名救世軍隊長約瑟夫·邁克菲(Joseph McFee)急需一筆資金來幫助當?shù)馗F人。他回想起自己當水手的時候,曾在英國利物浦的碼頭看到一個高高掛起的大號水桶,用來讓路人向里面投擲硬幣來幫助窮困者。邁克菲有樣學樣地拎著一個水桶走街串巷募集資金,誰料到,這樣一個小舉動竟然成為如今全球性的運動,各地救世軍組織在圣誕節(jié)都爭相把一個個紅色水桶填滿錢幣。

    除此之外,在圣誕最受歡迎的公益組織非兒童類公益組織莫屬,其中不少組織會代替圣誕老人的職位,向有需要的兒童發(fā)放禮物。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以下3家:天使樹(Angel Tree),通過教堂為服刑人員子女舉辦圣誕晚會、發(fā)放禮物;圣誕兒童行動(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號召個人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捐贈一個裝有禮物的盒子;許愿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向有嚴重疾病的兒童發(fā)放禮物。

    ■ 本報記者 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