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人物
   第11版:人物
   第12版:專題
   第13版:視覺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臺灣懲處網絡募捐個案救助有何啟示?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人物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視覺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容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臺灣懲處網絡募捐個案救助有何啟示?

    臺灣東森電視臺主持人俞嫻的17歲獨生女潤潤罹患罕見疾病MLD。這種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癥,臺灣只有3例,半年前,潤潤的智力甚至一度退化到5歲,所幸靠著抗生素延緩惡化,潤潤智力逐漸回復到13歲,但臺灣無藥可醫(yī),只能靠抗生素延緩惡化,嚴重可能會癱瘓成植物人。

    前不久,按原定計劃,俞嫻要帶女兒潤潤到北京與各國來的醫(yī)療團隊會合,但出發(fā)前一天她得知因違法募款而無法動用款項。此事件在內地也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9月初,臺灣媒體報道:東森電視臺主持人俞嫻通過東森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為17歲女兒潤潤的募款,未取得勸募許可時,就在網上發(fā)起“搶救潤潤,臺灣人民動起來”的行動,公布募款賬號,涉嫌違反“公益勸募條例”及相關規(guī)定。官方已于2013年8月底,要求東森福慈基會撤除相關勸募訊息及賬號,依法向社會公眾返還非法勸募所得善款1000多萬新臺幣。

    這則新聞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經驗:在任何地方,做善事、做公益必須遵守公益的基本原則,政府的角色是要看住慈善公益組織的底線,對慈善公益組織在開展活動中有違慈善公益原則的行為,不能不處理、不吭氣。一個社會的慈善公益組織能否健康發(fā)展,政府扮演著裁判的角色,假如一場足球比賽,如果裁判哨子壞了,這比賽會是什么樣子?

    “俞嫻為17歲女兒潤潤的募款一案”,臺灣“衛(wèi)生與福利部”還指出,該案涉及違反《公益勸募條例》第2條規(guī)定,“公益”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故不得為特定個人發(fā)起勸募案件。

    在內地,如果我們只提及“公益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很容易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但如果我們再說“不得為特定個人發(fā)起勸募”可能就會引起民間公益組織的極大反彈。因為目前無論是在互聯網還是傳統(tǒng)媒體,大多數慈善公益項目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募捐”。

    對于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募捐,一些專家的意見是,從財務的角度,這些捐款不屬于“社會公益捐贈”,而應該屬于“民間贈與”,而基金會發(fā)起這些救助個案所收到的“捐款”應該屬于“委托資產管理”而不屬于“捐贈收入”。雖然,按照現在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非會計制度》這個解釋合法合規(guī),但卻不具備任何實際操作的可能性。如新浪微公益的捐款以10塊、5塊居多,你讓慈善公益組織如何去和這些“捐贈人”簽“一塊錢的委托資產管理協(xié)議”?

    慈善公益這樣的“尷尬”和“困境”,是因為大部分捐贈者屬于沖動性捐贈,他們青睞一次性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不是對社會問題細水長流的關注。加上媒體對社會熱點的偏好和引導,更是加劇公眾對一些有助于社會長期發(fā)展的慈善公益項目缺乏關注,而對處于困境的“特定個人”更有熱情。

    勸募遭檢舉后被喊停的東森電視臺購物頻道主持人俞嫻在社交媒體上反擊說:“檢舉的人,你沒有心肝肺嗎?”繼而痛批“勸募法是個爛法條該改一改!”不能為單一對象勸募的理由認定“搶救潤潤,臺灣人民動起來”違法,但勸募活動是為4個孩子所發(fā)起,究竟是群體還是單一對象?該怎么判定?要叫罕見病家屬的未來何去何從?

    有臺灣的網友在后面跟帖反駁俞嫻,并提及“2005年高雄張家三兄弟三天收到善款7400多萬元”的案例。這兩個案子最大的不同是俞嫻通過東森基金會以4個“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癥”孩子的名義募款,但是實際俞嫻計劃將善款用于她女兒“潤潤”的救治。而張家三兄弟案是以家庭名義接受的社會捐贈,從法律上講,張家可支配善款,但卻未私用。現在,張爸爸和張媽媽靠退休金生活,還要在家照顧兩個生病的孩子(老二于當年醫(yī)治無效死亡),他們卻將所有的善款捐贈到臺灣罕見疾病基金會,幫助全臺灣所有得“怪病”的孩子。

    俞嫻以東森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名義發(fā)起“搶救潤潤,臺灣人民動起來”的對外勸募從今年6月開始,之所以到8月才有民眾舉報,是因為社會得知:俞嫻在9月3日要動用所有善款,帶女兒潤潤到北京治病。

    俞嫻被舉報,繼而勸募被叫停,善款被要求退回,首先,是因為臺灣社會對慈善公益捐贈的認識更接近現代意識,社會民眾不僅僅關注社會捐款,也開始關注捐款的去向。

    當然,臺灣民眾更多的討論是說俞嫻女兒罹患罕見病雖然令人同情,但她不應該用自己主持人的公眾身份為自己的女兒展開社會勸募。如果她這么為自己的女兒找“活路”是合理的,那么其他沒有掌握媒體資源,沒有社會影響力的母親的孩子怎么辦?當然,如果俞嫻能像匈牙利人伊麗莎白·塞凱爾斯那樣,為了自己殘疾的兒子蒂博爾的生存權利,創(chuàng)建一個向600多個殘疾人提供職業(yè)培訓、工作機會和生活幫助的殘障機構,以推動傳統(tǒng)的殘障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定會贏得社會的尊重。因為,塞凱爾斯的做法更符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國傳統(tǒng),也更符合現代慈善公益公平、公正和人道的原則。

    現代慈善公益公平、公正和人道的原則要求獲得救助的對象遴選應該根據其受到傷害或苦難的輕重來決定先救助誰,后救助誰。也就是說,社會慈善公益應該針對“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來展開救助活動,在“不特定多數”需要救助的人中間,慈善公益組織根據一系列專業(yè)的標準來確定誰更加需要得到救助,來決定救助的先后順序。

    而目前在大陸如火如荼展開的“網絡個案救助”卻采用的是發(fā)現原則,發(fā)現了誰就救助誰,這就喪失了慈善公益組織應有的甄別和遴選的程序。這種被稱之為“一對一”“c2c”的救助模式雖然立竿見影,透明可查,卻讓慈善公益組織喪失了現代慈善公益公平、公正和人道的原則。

    現代慈善公益要求所有的參與者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客觀差別,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偏見,摒棄主觀區(qū)分,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但是,大家知道,公平和公正并非人類天生的品質,是一種需要現代慈善公益的參與者通過奮斗達到的理想,而且這理想是現代慈善公益的參與者只能無限接近,而永遠不能完美達成的理想。

    更現實的問題,一些參與到網絡救助中的名人,往往是一腔熱情而忘記“放棄偏見的中立”這一原則。名人利用自己特有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根據個人喜好來決定轉發(fā)誰的,不轉發(fā)誰的,捐助誰或者不捐助誰,當然,如果名人采用私下的方式捐贈無可厚非,如果名人采用高調的方式參與,就是擴散了自己的“個人偏見”和“非客觀”,潛在地影響著社會公眾的基本判斷,使之容易喪失社會公平與公正,以及造成另外一種社會的不公。君不見,網絡救助中,有人一日數十萬善款,有人一日顆粒無收。所以,臺灣的《公益勸募條例》第2條規(guī)定,“公益”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

    (據《南方都市報》)

    ■ 文/才讓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