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視覺
   第10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1版:《2013中國慈善捐贈發(fā)展藍皮書》精編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不如邀群眾下河游泳
楊六斤事件中的“利好信號”
一場微博和微信的募款較量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視覺

第10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1版
《2013中國慈善捐贈發(fā)展藍皮書》精編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楊六斤事件中的“利好信號”

    “棄兒”楊六斤一經(jīng)廣西衛(wèi)視報道,立刻收到大額捐贈,甚至擺脫之前無人接手的悲慘命運,一躍成為各家爭搶的對象。對于此事件,實務界和學界褒貶不一,筆者無意探討其中的倫理問題。但是,從專業(yè)募捐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楊六斤事件里面蘊含了不少的深度信號,有待解讀。

    一方面,自2010年以來,我國社會捐贈總額連年走低,從最初的1032億元,下跌到2013年的567億元,總值近跌去一半。學界莫不驚嘆:“公益募捐的大勢去矣?!钡牵谏鐣栀浛傤~一片愁云慘淡的同時,在另一頭,民間公益卻發(fā)展得如火如荼。有不少組織一改以往愁知名度、愁捐款的格局,在幾年內(nèi)突飛猛進。這其中蘊含的道理恐怕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透的。

    另一方面,之前有報道稱,2013年,中國成為奢侈品消費第一大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將達1020億美元,約合6000多億人民幣,而同年的社會捐贈總額卻還不到奢侈品消費總額的1/6。此外,2012年美國的社會捐款約為3162億美元,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2.0%。中國GDP約為美國的1/2,但是美國的慈善捐贈總量卻是中國的近24倍。于是,學界同儕又開始驚呼“國人無愛心矣”。

    在楊六斤這個事件中,我們卻看到了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棄兒,經(jīng)過媒體的一番報道,竟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并在短時間內(nèi)收到500萬元的大額捐贈。單憑這個數(shù)據(jù),我們就沒有理由說“社會捐贈疲軟”或者“社會公眾沒有愛心”。

    就我看來,社會捐贈并不疲軟,社會公眾也不乏愛心,但公眾絕不是愛心泛濫,對誰都會有愛心。要想公眾拿出自己的血汗錢,就必須要順勢而為,讓公眾滿意、放心。這也就是說,公益組織在募捐技術(shù)、客戶服務、項目管理等多方面都需要跟進,提升專業(yè)水平,達到讓公眾愿意掏錢的程度。

    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我國的公益組織的業(yè)務水平還有待建設,公益產(chǎn)品的績效質(zhì)量并不及客戶的預期質(zhì)量。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的預期很高,而產(chǎn)品的實際質(zhì)量很差,那客戶只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楊六斤個人能夠收到那么多捐款了,那是因為電視臺的宣傳做得好,募捐做得到位,打動人心。

    另外,在這個事件中,我國公益界的學者多埋怨電視臺不該公布個人賬號,更不該拋棄公益組織,單獨募捐。但是,就我看來,電視臺不跟公益組織合作,是因為公益組織“太不靠譜”,讓人無法放心。既然讓人無法放心,那就只能找個靠譜的方式,直接捐給個人了事。這樣能省去很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募捐市場越來越自由的背景下,公益組織要想避免如此的尷尬,非得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不可。不然的話,未來我們還能看到“趙六斤”、“李六斤”頻頻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

    所以,我認為,楊六斤事件中至少蘊含了三個利好消息:首先,社會捐贈疲軟不是針對所有組織的;其次,中國人不是沒有愛心的;最后,在新市場格局下,公益組織將被倒逼改革。

    文/褚鎣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