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慈善榜作為一份記錄多位慈善家善舉的責任清單,見證過太多慈善人物在這張榜單上駐足。 榜單每年一次,善者各有不同。在這張榜單上就有這樣一位慈善家,從2006年開始獲得中國慈善榜“十大慈善家”的稱號后就從未離開,并將慈善融入了他的事業(yè)。 他就是寧夏石嘴山市大榆樹溝煤炭產(chǎn)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逢干。 一封來信促成 的慈善界碑 2005年4月15日。這一天,陳逢干一生都會銘記在心:這一天,是“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成立的日子。 這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登記注冊的第一個地方性基金會,也是由民營企業(yè)家捐資設立的第一個非公募基金會,運作方式純粹是投入、輸血的方式,開創(chuàng)了民營企業(yè)家創(chuàng)辦基金會的先河。 那么,陳逢干為何要成立這樣一個基金會? 2004年夏天,在寧夏打拼的浙商陳逢干,突然收到一封寧夏鹽池縣第二中學的來信,信中反映鹽池二中一位名叫黃浪濤的畢業(yè)生,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專業(yè),成為鹽池縣解放以來第一位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但由于家境貧寒,上大學成了問題。 陳逢干立即回信,承諾每年給黃浪濤15000元,保證他讀完大學。如果他能考上研究生,他還將繼續(xù)資助。進入清華大學的黃浪濤沒有令陳逢干失望,2008年8月,作為清華大學保送生,他被公派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黃浪濤的遭遇與成績,令陳逢干認識到了自己資助大學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直接促成了“寧夏陳逢干大學生助學基金會”的成立。 基金會成立后當年,寧夏就有860名貧困大學生得到資助,成為寧夏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助學活動。 “造血式”的慈善新模式 教育助學還只是陳逢干慈善生涯的一個起點,他認為自己還必須有新的慈善項目,更要有新的模式。 陳逢干與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qū)合作建設的“寧夏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預算總投資2100萬元,可接收240位老人同時入住,也成為寧夏首家民辦公助的福利敬老院。 陳逢干將敬老院老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免費供養(yǎng),對象是大武口區(qū)內(nèi)的孤寡老人;另一部分是收費供養(yǎng),對有經(jīng)濟條件、有子女而無法照顧的老人,收取一定的費用,以這一部分收入保證敬老院的生存、運轉(zhuǎn)和發(fā)展,陳逢干稱這是“造血式”慈善模式。 同樣的模式也被運用到了“大學生助學基金會”上。陳逢干投資5450萬元,在寧夏石嘴山市成立了陳逢干制衣有限公司,并宣布每年將拿出50%的利潤,投入當?shù)氐慕逃聵I(yè),并新設“寧夏陳逢干教育基金會”,為寧夏貧困地區(qū)興建希望小學。 “一個企業(yè)家僅通過捐錢參與慈善事業(yè),力量還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我們更應該發(fā)揮企業(yè)家自身的資源、智慧和經(jīng)驗,讓慈善增值,再反哺慈善,才能使慈善可持續(xù)發(fā)展?!标惙旮蛇@樣說。 (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