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企業(yè)社會責任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中國慈善榜系列報道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tǒng)
原騰訊公益網(wǎng)、綠色頻道主編 益美傳媒發(fā)起人蘇蘇:微信傳播需要找準定位
NGO微信傳播效果初探:雞肋還是利器?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企業(yè)社會責任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中國慈善榜系列報道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tǒng)

新聞內(nèi)容
2014年03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延伸閱讀
原騰訊公益網(wǎng)、綠色頻道主編 益美傳媒發(fā)起人蘇蘇:微信傳播需要找準定位

    《公益時報》:國內(nèi)的公益組織在傳播上面臨哪些問題?

    蘇蘇:(1)不夠重視,大多機構都沒有傳播官的設置,只是兼帶著做,不專業(yè),沒有花心思,沒有列入考核指標,肯定做不好。

    (2)重視了但沒有找對方式,或者傳播的定位人群有問題,或者傳播的方式有問題,例如,有的是面對公眾做傳播,卻選擇了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

    (3)對一些傳播工具的掌握不夠到位,例如微博、微信,很多機構一直不知道該怎么玩。如果自己都沒有玩好,不能精準到位地理解其作用,用來作為機構的傳播工具時,肯定是有問題的;不管做不做自己的微信或微博,得弄明白為什么做和怎么做,否則,自己付出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收效,反而浪費人力。

    (4)沒有學會跟媒體人交朋友,讓其變成自己的有效資源;媒體人一般都很忙,不是特別大的事情,一般人是很難進行入駐式跟蹤采訪的,發(fā)篇新聞稿式的傳播時代早已過去了。

    (5)老是抱怨沒有資源,沒有渠道,你自己沒有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或精神,誰來給你渠道和資源?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娛自樂,沒有效果或效果微弱。

    (6)在被動傳播,尤其是危機公關上,很多機構是沒有準備的,危機來了打亂仗,及格的機構也寥寥無幾。

    《公益時報》:你怎么看待新媒體傳播對于公益組織的意義?

    蘇蘇: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微信、微博,包括自媒體,進入的門檻其實很低,成本相對低廉,而且公益的素材適合在這些新媒體的渠道上進行傳播,面對的和想要影響的也都是這些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所以,掌握了新媒體的工具,相當于掌握了便捷高效的新式武器,對于機構發(fā)展,尤其是倡導類的公益機構,是非常有好處的。

    另外,如果有些公益機構的傳播受眾是很細分的領域,不是這些新媒體的使用人群,那談新媒體沒有用。

    《公益時報》:在你以往的培訓經(jīng)驗中,大家希望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或技巧?

    蘇蘇:主要訴求包括如何將枯燥不好玩的內(nèi)容“翻譯”成有趣好玩的語言傳播出去;怎么打通資源渠道;如何吸引媒體報道機構及機構的項目;如何準確定位自己的傳播策略;有哪些改進的辦法等,每個機構的需求不一樣。

    通常還會讓我們幫忙推薦合適的新媒體運營官,好用、便宜、能出活,這是最普遍也是最實際的需求。

    《公益時報》:公益組織對于新媒體的運用,你有哪些建議?

    蘇蘇:不同機構給的建議不同,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統(tǒng)的問題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重視新媒體,想辦法提升。

    《公益時報》:對于大家熱衷的微信和微博的比較,你怎么看?

    蘇蘇:微博是大廣場,是開源的,是泛關系鏈的傳播,所以參與者有時候會更多,但是自從有了微信,它的流量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了,很多人不愛玩了。還可用,但是不可完全依賴。怎么說也是一個對外的窗口。尤其是熱點事件發(fā)生時,很多人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發(fā)聲,會展示不同的效果。

    微信是溝通互動工具,是熟人鏈間的傳播,可信度高,精準到位,但是傳播半徑有限。有人說,一個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相當于1000個微博粉絲,有些夸張,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我們正在嘗試這給一些企業(yè)和機構提供菜單式的新媒體傳播服務,如同聯(lián)通和移動的套餐一樣,你根據(jù)需求勾選你需要的服務選項,我們給到合理的報價,然后按照套餐提供相對應的專業(yè)傳播服務。這對于有一些機構是非常合適的,比自己招募一個專職的傳播官還好用。這也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yè)。

    (本報記者 張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