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看了《青年環(huán)境評論》的文章《做的越多,資源越多》,文中介紹現在的環(huán)保人才培養(yǎng)計劃過于保守,資源都集中在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廣東話稱之為“大佬”)身上,缺乏對新入行、資歷淺的從業(yè)人員的支持。 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受和體會。三年前,我跟朋友一起送單車給當時的廣州市市長,三年后的今天,我成功約市長踩單車。真的,如果我不求變,不努力培養(yǎng)團隊尋找團隊發(fā)展和被支持的機會,可能三年后,大家記住的依然只是我。有些時候不是我不想給團隊機會,讓我無奈的是那些培訓總會說“嘉俊,我覺得這培訓還是你來比較好”;又或者說“你們的志愿者還不成熟,下一年吧”。 我個人認為,公益領域的這種大佬主義主觀表現為一味單干沒有團隊、一言堂不懂得賦權和民主決策、霸占機構資源卻只談個人成績、論資排輩分長幼;客觀表現在什么活動培訓都非大佬不請、總干事長期處在領導位置卻沒有退出機制,甚至還會有癡迷的個人崇拜現象等等。這種大佬主義也許跟行業(yè)不成熟、治理機制不完整、人員流動性大等都有一定關系。但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是應該反思這種行業(yè)生態(tài)了?,F在那些呼喊“著眼于人的發(fā)展”、“關注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及資助計劃,是不是也該反思現在的“精選模式”呢? 我也曾經參加過不少這些領導力方面的培訓,主辦方大都認為理論上要讓一個機構迅速地成長,培養(yǎng)一個出色的機構領導人能夠帶動整個組織的發(fā)展和成熟,然后組織的發(fā)展又會讓組織的其他人成長。然而,這只是一種未經驗證的假設而已。想一下,那些參加完培訓的大佬有多少能力和時間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傳授給手下?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大佬把學到的新方法在機構中試用,然后執(zhí)行團隊一知半解地就聽從了開展了,最后因為效果不好連領導人都放棄了。從一開始,指望通過“精選模式”把資源都集中在少數領袖分子身上,由他們來帶動行業(yè)發(fā)展的這種思路可能是錯的。 其實,現在公益組織不缺有遠見有領導力的總干事,更缺的是一個能夠理解使命有效協作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達成使命的執(zhí)行團隊。而我猜,大佬們現在最頭疼的正是缺一兩個得力助手幫忙把好的想法落實、那些優(yōu)秀的有潛力的員工成長速度過慢。 我們已經花了很多很多資源培養(yǎng)出很多全國知名的大佬,希望大佬們、基金會官員們多考慮那些被大佬們的光芒給掩蓋的“嘍啰”吧。別忘記了你們在做的是團隊,是社會的更多人的參與而不是個人的成就。多給執(zhí)行團隊點機會,讓他們也跟大佬們一起討論如何做機構治理。 (拜客廣州總干事 陳嘉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