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特別報道
   第07版:特別報道
   第08版:專題
   第10版:新聞
   第11版:人物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國際 案例
   第14版:國際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募捐急需資源轉化能力
余姚災思
美國政府關門與社會變革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特別報道

第07版
特別報道

第08版
專題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人物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國際 案例

第14版
國際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容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余姚災思

    浙江人與臺風相處有著豐富的經驗,但本月初的余姚水困,再次證明了經驗作為過往總結的有限性。余姚因遠超預期的超強降水、低洼地勢條件和天文大潮難以排水等綜合影響,意外地成為了重災區(qū)。

    但余姚的最大意外,或許并不止于此,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網絡爭論。在我們持續(xù)關注余姚并為好消息慶幸時,相關的傳言、謠言甚至是爭論也不期而至,讓人不得不更多地去思考災害背后的人事與民情,以應對下一次災難來臨時可能有的自然壓力與人性困局。

    通常,在抗震救災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是基本的寫照。但起源于余姚救災的論爭,卻迅速地從“經濟發(fā)達的浙江要不要國家財政幫助和社會捐助”開始,急劇地惡化為浙江人與非浙江人的地域分化罵戰(zhàn)。這場無謂的爭論,雖然事后不可避免地會演化為鬧劇或笑話,但其中卻折射了“仇富”以及受災者與非受災者感知差異等斑駁的社會心理。

    浙江等地,因經濟發(fā)達,毫無疑問,讓其在災害面前因財富積累、基礎設施和社會機制有了更強的自愈能力。然則,不容忽視的是,在洪水圍困的持續(xù)過程中,財富并不能自動轉化為急需的能源、食品和飲用水,災民自身的可行能力相當有限且每況愈下。更何況,在發(fā)達地區(qū),也并非家家富?;驌p失都在承受范圍之內。對受災嚴重的農戶、個體戶甚至是外來打工者等而言,這場水災,就是飛來橫禍、滅頂之災。從整體看,高達數(shù)百億元的經濟損失,也不是一個縣級區(qū)域能獨自承受的。在大災難面前,發(fā)達的浙江,不僅需要浙江人的自救與互助,也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和省外民眾的幫助。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兼愛”、“非攻”和“仁者愛人”的價值倡導。扶貧濟困作為慈善的傳統(tǒng)內容,一直就存在著社會各界以慈悲之心行善的民俗性、歷史性期待。在當代,敬畏生命、尊重人權,跨越制度空間與地理空間地同情弱者和救助困境中的人們,更是現(xiàn)代性的根本指向。在災難面前,災民均是需要這樣幫助或那樣扶持的弱者,而不論國家發(fā)達與否,亦無關乎個體的窮與富、弱與強。在這里,災民的自救和外界的幫助,無疑都是熠熠閃耀的人性光輝。與此相反,冷嘲熱諷和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卻真實地印證了人性的欠缺或不完滿。

    災難是一面鏡子,讓一切無所遁形。透過它,在偉大的自然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無知和情感激發(fā)的優(yōu)先次序;在復雜的社會面前,我們不得不接受社會認知的差異;在巨量而急切的需求面前,我們不得不認可包括注意力在內的資源稀缺性。面對困境、無知與矛盾,我們唯有撥開情緒的浮云,以樂觀的精神、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不斷地學習,不停地改進。

    在不幸的余姚水災中,我們感受到了努力、笑臉甚至是浪漫;在爭議中,我們看到了余姚對外地人一視同仁的真誠。有理由相信,經過救災洗禮的余姚人、浙江人,將更能感同身受地投入到慈善事業(yè)中。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郭金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