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7版:自述
   第08版:特別策劃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國際 案例
   第14版:國際 觀點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公益真的是人人都能做的?
“郭美美事件”,究竟是誰的尷尬?
為困境兒童支招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7版
自述

第08版
特別策劃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國際 案例

第14版
國際 觀點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nèi)容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郭美美事件”,究竟是誰的尷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yè)飛速發(fā)展,但受發(fā)展時間短、法律制度建設落后、獨立性差和監(jiān)管力度不足等因素影響,慈善機構大多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管理不規(guī)范、品牌影響力弱等困境。因蘆山地震而再次發(fā)酵的“郭美美事件”,可謂是該困境爆發(fā)的典型。這不得不讓人們反思,這一事件的持續(xù)發(fā)酵,究竟是誰的尷尬?

    它是慈善組織的尷尬嗎?當然是!依托于政府部門的慈善機構,習慣了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習慣了不向公眾公開信息的“紀律”,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忘卻了慈善的本質(zhì),忽略了組織生存的根本在于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忽略了個人日益成長為公民,忽略了所倚靠的政府也面臨社會轉型的壓力。公眾對“郭美美事件”的強烈反響,顯然不是不放過一個炫富的小姑娘,而是針對她背后那些利用慈善機構牟取不當而暴利的商業(yè)組織,是針對不透明不規(guī)范的慈善機構與慈善行為。換言之,慈善組織的尷尬,在于傳統(tǒng)慈善組織缺乏獨立行為導引公信力的尷尬,在于新興的民間慈善組織需找到“婆婆”方的生存尷尬。

    它是政府的尷尬嗎?當然也是!慈善組織的尷尬歸根結底還是政府治理的尷尬。為了保證慈善組織的能力,官方對人員、注冊資金、辦公場所等設置了過高的“最低”要求,并規(guī)定了“雙重管理”與基于非競爭性原則的注冊制度,但卻無力對年檢和慈善組織的違法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查處。這一狀態(tài)不僅致使大量的新興民辦慈善組織無法合法化,更使大量的傳統(tǒng)慈善組織因無競爭壓力而缺乏改進的動機,也為不少在香港注冊的機構回大陸從事不法行為提供了機會。

    它是公眾的尷尬嗎?在一定意義上,是的!現(xiàn)代慈善之所以能成為財富的第三次分配,恰恰在于公眾是慈善事業(yè)的主體,正是通過不斷吸納普通個體的參與,讓平民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形成和強化慈善理念,通過互助實現(xiàn)價值提升與社會完善,慈善才得以傳播與升華。然而,在現(xiàn)實中,與不斷增長的個人財富和公民權利主張相比,政府和傳統(tǒng)慈善機構的改變卻過于遲緩。理想與現(xiàn)實的反差,使公眾只得以減少捐款的方式表達不滿。2010年以來,我國社會捐贈總量連續(xù)兩年大幅下滑。

    無論是慈善組織的尷尬、政府的尷尬,還是公眾的尷尬,實質(zhì)都是傳統(tǒng)官辦慈善體制的尷尬。要讓慈善成為事業(yè),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官辦慈善的傳統(tǒng)體制,即從根本上改變注冊登記制度。今年發(fā)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指出,“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更好發(fā)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推動公益慈善類等組織的直接登記”,以及“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推動社會組織完善內(nèi)部治理結構”。在制度變革和各方的推動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迎來一個公益慈善的春天。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郭金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