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特別策劃
   第07版:特別策劃
   第08版:人物
   第09版:自述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國際 案例
   第14版:國際 觀點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訪談
這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旅行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特別策劃

第07版
特別策劃

第08版
人物

第09版
自述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國際 案例

第14版
國際 觀點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訪談

新聞內(nèi)容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專訪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凱思琳·波蒂克
這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旅行

    “對于什么是社會工作,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但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增進和恢復弱勢群體的能力,使他們能更好的生活。”

    《公益時報》:此次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School of Social Work, Rutgers University)訪問團一行中既有任職教授,也有學生,那么這次在中國的訪問目的是什么?

    波蒂克:這次前來的主要目的是交流,了解中國的慈善文化與社會工作環(huán)境。近些年,我們和中國建立了很好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與華民慈善基金會有著緊密的合作,并于去年在學院內(nèi)創(chuàng)建了華民研究中心,致力于中美社會福利和基金會交流合作方面的學術研究。

    而今年已經(jīng)是第三年有我們的學生共同來到中國了,平均每年都有不超過25名的學生前來。今年有15名學生和我們同行,原本有40人報名參與,他們是經(jīng)過了一番激烈的選拔才被選進了這個項目,我們要考察他們的累積GPA(成績平均績點)、推薦信和個人理由陳述。

    ,項目教育學生,我們也從訪問中受益,當然我們也希望在我們所到之處都能給在場的人帶來收獲。要做到最后這一點并不容易,我們認為,相互間的學習與尊重尤為重要,這是我們的文化所注重的。

    《公益時報》:聽聞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在中國開展了一些項目,開展這些項目的初衷是什么?

    波蒂克:是的,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內(nèi),我們學院與中國的許多院校簽署了備忘錄,不少合作都在計劃當中,這其中有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南開大學和華南科技大學。我們的目的是持續(xù)地向中國提供研究、培訓及教育的信息,以期有助于中國公益力量的成長。

    例如,我們學院下面的家庭研究所(Institute for Families),由執(zhí)行主任安迪·葛麥(Andy Germak)領銜,其使命是通過培訓和系統(tǒng)建設,為提供人群服務的從業(yè)人員和組織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去年12月,這個研究所很榮幸地與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一道向中國35家NGO和基金會的管理者提供了TOT(針對培訓師的)培訓;今年5月,我們又邀請了30名NGO和基金會的管理者親臨羅格斯大學,參與NGO管理者培訓項目。據(jù)我所知,我們應該是美國唯一一家與中國開展此類切實培訓項目的學院,我們也許是開拓者。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培訓人員也開始逐漸了解中國的文化、慈善氛圍與NGO現(xiàn)狀。

    我認為,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社會工作的走勢一定是趨于全球化。這意味著,社會工作必須要基于當?shù)氐奈幕?,必須要找到適合當?shù)匚幕墓ぷ鞣椒ㄅc模型。這更意味著,學科間的、跨學科的合作變得尤為重要。只有集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工作者,讓他們與社會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學者一同合作,才能為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問題給出最全面、最豐富的答案。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是為弱勢群體、貧困群體和缺少改變自己生活狀況機會的群體解決問題,跨文化、跨學科的社會工作者必定能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公益時報》:為何將中國作為這種跨文化合作的起點?

    波蒂克:這個答案也許十分簡單,因為我們被邀請前來,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首先表達了希望合作的意愿。當然我們與其他國家也開始有項目,但在中國的這種交流給我們的感覺很好,因為我們的對象十分愿意參與合作。

    雖然是有邀請在先,但中國作為合作對象也另有原因。美國的第一個社會工作學院成立于上個世紀初,而中國則在2007年,它參照了許多美國的模式。作為學科之外,社會工作更是一門職業(yè)。所以,當一個國家參照美國模式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興職業(yè),我們非常愿意觀察這個過程。而其結(jié)果并不一定和美國一樣,所以我們也愿意以合作的方式研究這種模式如何能真正適用于中國。

    這是我本人第一次來中國,但我已經(jīng)看到這種合作取得了效果。華民研究中心的黃建忠博士與多家合作院校發(fā)起了一項研究課題,為中國社會工作中出現(xiàn)的有關募款、稅收與兒童福利等疑問一一做出了解答。

    《公益時報》:如你所說,中國的社會工作領域處于起步階段,你認為如何能夠提高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的認識?

    波蒂克:將社會工作發(fā)展為一項職業(yè),這是一項長久性的任務。即使在社會工作已經(jīng)誕生了百年后的美國,這項職業(yè)仍然需要發(fā)展。在美國,相對于其他職業(yè)來說,社會工作的薪水仍然較低,公眾對于社會工作的內(nèi)容及其復雜性也不盡了解。在許多人眼中,慈善工作與社會工作也并沒有上升到是一門科學性學科的高度。在美國,發(fā)展社會工作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呈現(xiàn)社會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社會工作能夠有效展開,我想,在中國也應如此。

    我認為中國的社會工作系統(tǒng)急需專業(yè)化。今天下午在人民大學的時候,一名學生問我美國社會如何看待社工。我的回答是,在美國,擁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和上崗執(zhí)照的社工在NGO中的地位很高。通常,他們都作為機構(gòu)中的管理者。例如,在我們學院,從本科生直到博士生的社工科學生就有1500名,而在家庭研究所,每年更有2至2.5萬名社工在接受我們的項目培訓,許多畢了業(yè)的研究生還愿意回來花錢學習更多知識。這樣一來,我們社工勞動力的專業(yè)程度很高。培訓、教育與研究,我相信這是中國實現(xiàn)社工領域?qū)I(yè)化的主要途徑。

    《公益時報》:美國的各級政府如何支持有關社會工作的教育系統(tǒng)?

    波蒂克:我們的大學教育分公立和私立。羅格斯是一間州立大學,所以我們能獲得新澤西州公民的一部分納稅。而私立大學大多靠私人捐款。當然,所有學校都是收取學費的,只是公立大學的學費偏低。在經(jīng)濟不景氣時,政府對學校的支持會有所削減,所以教育機構(gòu)的領導也通常背負很大壓力,通常會展開各種手段發(fā)起募捐,好讓更多的人能享受教育。作為學院院長,這正是我的責任之一。

    《公益時報》:那么,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籌款工作是怎樣的?

    波蒂克:過去,我們學院的捐贈紀錄非常低,按學生人數(shù)計算,捐贈率一直在5%以下。在過去的10年間,最多一年的捐款人數(shù)也只有區(qū)區(qū)17人,而這10年間則一共畢業(yè)了400個班級。從去年起,我和學生會共同發(fā)起了一項“學生支持學生”計劃,讓其中的應屆碩士畢業(yè)生參與這項活動。他們號召和發(fā)動每個科系和身邊的學生向?qū)W院的獎學金捐款,所有科系均有參加,總共捐出了8個名額的獎學金。其中,“募款與營銷”這個班級的學生更是將這項活動作為了課程項目來做。

    外部機構(gòu)考察校內(nèi)捐款往往看重的不是捐款總額,而是捐款人數(shù)比例。而我們這項計劃在去年的捐款率就達到了47%,這使得外部機構(gòu)認為,我們的學生珍視在這里的收獲,因此才有如此高的捐贈率來反饋學院。而今年,捐贈率已經(jīng)上升到53%,更重要的是,其中有21%的人是第二次捐款,今年我們已經(jīng)募集了11個名額的獎學金。

    作為學院方,在校內(nèi)建立公益氛圍,讓學生有目的地捐款,這是非常重要的?,F(xiàn)在,我們的捐款活動不僅被其他院系所效仿,還被作為最佳案例登在校內(nèi)的刊物上。

    《公益時報》:作為職業(yè),中國的社工還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你對此是否有所建議?

    波蒂克:在中國走訪的這些天,我知道在中國,社工專業(yè)畢業(yè)生不從事社會工作的比例驚人的高,這對我們來講的確是新聞。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肯定不是單方面的,我們還沒能徹底地了解。

    我只能告訴你美國的現(xiàn)狀。在我們學院,接受培訓的學生到這里來都是有非常積極的從業(yè)愿望的,而并不是將社工崗位當成一個跳板。并且,我們有一個全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這樣的組織,他們長期倡導并游說政策制定者為社工爭取最佳的薪酬待遇。坦白地說,社工的薪水是要比企業(yè)里的低,我們也不可能把社工變成薪酬最豐的職業(yè),但我們盡力而為。此外,我們從聯(lián)邦政府直到縣一級的政府都盡力支持社工崗位,NGO從政府部門獲得的補貼比例相當?shù)母?,并且這些政府部門本身就招收社工。(本報記者 高文興)

    人物檔案

    在羅格斯這所新澤西州立大學任教31年,凱思琳·波蒂克博士(Kathleen J. Pottick)不但在教學成果上享有盛名,并且是一名備受尊敬的學者。憑借其豐富的經(jīng)驗,2011年7月,她被任命為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2013年6月,波蒂克博士率領學院一行前來中國作交流訪問,這是她本人第一次造訪中國。上圖為代表團作客公益時報社時,波蒂克博士欣然接受了中方饋贈的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