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學校教育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主導力量,學校是公益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和主體。學校教育中最為關鍵的要素是教師,教師對公益教育的認識、認同及開展公益教育的素養(yǎng)是決定學校公益教育開展情況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公益教育開展中,需要了解教師的有關情況,以準確把握在中小學開展什么樣的公益教育,并有效地引導教師參與到公益教育中。 北京市海淀區(qū)位于北京城區(qū)西北部,其轄區(qū)內約一半區(qū)域的學校為通常意義上的市區(qū)學校,另一半區(qū)域的學校為郊區(qū)或農村學校;既有在北京市辦學層次處于一類的學校,也有辦學層次較低的學校。因此,在該區(qū)域選擇若干學校進行調查具有較大的代表性。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公益教育研究所對該區(qū)21所學校的1000名教師進行了公益教育方面的調研。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小學教師對公益教育的了解和開展的公益教育有限。 公益認知缺乏深度 大部分小學教師對公益有一定認識,但是不夠全面和深入。對“公益”的認識主要局限在常識意義的理解上,偏重于“指向于他人的”,而缺乏指向于“集體”或“社會”的理解。 在“您認為公益是 ”的多項選擇調查中,被選擇最多的選項是“為他人服務”,占教師總數(shù)的83.8%;次多的選項是“志愿精神”,72.9%的人選擇了這一項,說明了大部分認為“公益”是一種自愿的行為,甚至有36.2%的人認為公益是“犧牲自我、不求回報”的行為。有53.9%的教師認為“公益”是“公共利益”。比較而言,認為“公益”是“指向于他人的”人數(shù)比認為是“公共利益”的人數(shù)多29.9%,接近三分之一。 對“公益教育”這一概念,有16.6%的人沒有聽說過,有69.8的人“了解一點”,兩項合計為“86.4%”;“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共占13.6%,說明大部分教師雖然對“公益”一詞不陌生,但是對“公益教育”的了解較少。就目前的理解來說,認為其與“品格、道德教育”最相似的教師比例最高,達到64.5%,有62.8%的人認為其是“培養(yǎng)志愿精神”,一半左右的教師認為其與“人文教育”、“公民教育”、“素質教育”相似。 公益教育的實施有哪些作用?在公益對兒童的影響方面,教師更為看重“指向于他人”的方面,91.3%的教師認為是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與社會”、“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而選擇公益教育的影響是促進孩子自身發(fā)展的“提升溝通、交往能力”和“接觸社會、開闊視野”的比例分別是75.6%和79.5%,認為公益教育能夠“培養(yǎng)(兒童)學習及行為習慣”的教師僅有44.1%。 公益教育偏重人文類課程 大多數(shù)小學教師認為公益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為德育方面的課程與活動,是否能融入到其他學科教學之中,與這門課是否有活動形式的教學有關系。 與上述關于公益及公益教育的認識相關的是,“在哪些課程或活動中體現(xiàn)公益教育”的調查中,有超過50%的教師認為不能在品德課程、班會活動或德育活動之外的課程中進行。 除了品德課程之外,認為在語文學科中可以融入公益教育的教師最多,可能與語文的人文性是有關系的。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教育既擔負著工具性的教學讀寫等之外,還肩負著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任務。英語、數(shù)學、體育和科學被選擇得很少,這與教師關于這些學科的學科觀有關系。 深入分析,教師認為一門課能否融入公益教育,與這門課是否有活動形式的教學有關系,結合項目組的訪談內容可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師都認同公益教育需要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活動,才能將公益理念落實。 選擇“藝術”和“健康教育”的人數(shù)比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多,可能是因為藝術、健康教育中的活動居多;選擇“科學”的明顯比選擇英語、數(shù)學、體育的教師多,也可能是因為這一學科中的活動比其他學科多。 時間、精力、安全問題突出 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目前中小學教師開展公益教育的情況較少,并且不同學校存在著較大差異。那么,教師開展公益教育與哪些因素相關呢?時間、精力、安全問題是影響小學教師選擇開展公益教育的重要因素。這可能與他們關于公益教育主要以“活動”形式開展的認識是有關的,因為認為是“活動”,因而就認為需要在正常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安排單獨時間開展,這勢必“擠壓”當前師生的教育教學和學習情況;因為認為是“活動”,尤其是“服務于他人”的活動,就認為需要走出校門,因此就會存在著安全問題。 家長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作為兒童的監(jiān)護人,可以決定孩子是否參加日常教育教學之外的活動,因此,了解教師與家長溝通和爭取家長支持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關于公益教育,有46.0%和42.1%的教師認為“家長的重視程度”是學校開展公益教育和教師開展公益教育的影響因素,這一比例接近調查教師的一半。 由于目前中小學教師所認為的“公益教育”開展的并不多,因此,調查中了解了在教師所在班級的家長對學校要求的配合程度情況,發(fā)現(xiàn)教師認為家長在學生的安全方面的配合程度最高,95.1%的教師選擇家長“大多數(shù)配合”或“全都配合”;教師認為家長配合程度次于“安全”的是“收費”,87.3%的教師認為“大多數(shù)配合”或“全都配合”;再次是學習方面,87.1%教師認為家長“大多數(shù)配合”或“全都配合”;而在行為習慣、衛(wèi)生健康、社會參與/活動方面,家長的支持程度明顯比前兩個方面低,分別有77.5%、82.7%和80.7%的教師認為家長在這些方面是“大多數(shù)配合”或“全都配合”。 大部分教師在開展公益教育中需要其他教師協(xié)助和支撐,而目前涉及到公益教育課程或者活動開展的教師主要包括:綜合實踐課老師、班主任、品德與生活(社會)老師、德育老師及少先隊輔導員等,多為學校的非重點學科教師,難以取得支持。在對近期(一年以內)參加的公益活動進行調查時,作出回答的教師中,85.6%的教師說明他們的活動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較大支持或有其他老師較大程度的參與,88.9%的教師說明他們的活動受到了參加教師的積極評價。實際上,如果不能獲取其他教師的支持,單個教師開展正常教育教學之外的活動,是存在著一定困難的;如果沒有得到其他教師的積極鼓勵和評價,將難以進一步開展下去。 就影響“教師”開展公益教育的因素方面,教師的教學任務重被參加調查的教師列在第一位,72.3%的教師認為“教學任務重”是影響他們開展公益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學生的學習任務,50.6%的教師選擇了這一項;再次是家長的支持程度,為42.1%。認為這三個方面是影響教師開展公益教育因素的教師人數(shù)遠遠超過選擇其他項的因素,選擇其他項的教師比例均在30%以下。 教師、學校、政策聯(lián)動 調查顯示,推進小學教師開展公益教育需要教師、學校、政策聯(lián)動。 在實踐中,學校或教師個人是否真正地認同并實踐公益教育,他們關于公益教育的認識具有決定性作用,否則盡管他們認為公益教育很重要,但是因其是“活動”等的認識而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開展就放棄或拒絕了。教師培訓中,厘清公益教育的概念和幫助教師在認知層面把握公益教育的意義和途徑是重中之重。 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既有相關基礎。將公益教育與各類既有活動整合起來,一是使公益教育更好地在學校立足,并被師生認同;二是通過這種“整合”切實減輕師生思想上的壓力,也減少他們準確認識和實踐公益教育的時間與精力。 評價是影響公益教育能否切實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在政策層面實施有關公益教育的評價。 (作者系北京教育學院副研究員涂元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