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慈善史證
   第09版:封面報道
   第10版:視覺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自述
   第14版:國際 人物
   第15版:國際 趨勢
   第16版:國際 案例
“非視覺攝影”:捕捉內心的畫面感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慈善史證

第09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視覺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自述

第14版
國際 人物

第15版
國際 趨勢

第16版
國際 案例

新聞內容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非視覺攝影”:捕捉內心的畫面感

    傅高山(站立者)在河北一所視障人學校為參與“無視覺攝影”的學院培訓,手把手讓他們體會空間與距離感

    《相遇》 拍攝者:李寧(無視力)

    描述:我站在樹前等了好久,反復捕捉水撞擊樹干的聲音,水與樹一次又一次的相遇,我堅信這樣的相遇會變成永恒。

    《看與被看》 拍攝者:傅高山(低視力)

    描述:我所能看到的,你永遠也看不到,你總是好奇的看著我為何如此靠近,而我卻看到了你為何如此好奇。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我能感覺到光線照射到臉上,能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能聞到空氣中花兒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門?!比绻悴幌嘈乓曊先耸恳材軘z影,并且拍出打動心靈的照片,以上就是他們對你的回答。

    一張照片、一段文字和一張可觸摸的凸點照片——最近,798藝術園區(qū)中進行的一場“非視覺攝影”展覽用這樣的方式,再一次驗證了以上話語的真實性,也把你領入一次心靈之旅。

    “非視覺”登陸中國

    為大家?guī)磉@場攝影展的組織是國內小有名氣的殘障人公益團體“一加一”(北京)殘障人文化發(fā)展中心(以下簡稱“一加一”),而這種讓你看得見也摸得著的攝影叫做“非視覺攝影”,但這些記錄身邊生活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本身卻永遠無法看見他們的作品,因為這些人創(chuàng)作者均是視力全無或低視力的視障朋友。當然,在讓你驚訝之余,這也正是“非視覺攝影”所吸引人的地方。

    在“一加一”的辦公室里,機構CEO解巖向我們揭開“非視覺攝影”的神秘面紗。

    2009年,一家名為影像發(fā)聲(PhotoVoice)的國外團體來到中國,與“一加一”不期而遇。這家團體專門在全球培訓少數社群——貧民窟婦女、有色人種、艾滋病感染者等——利用影像發(fā)聲,記錄周遭的生活故事,以這種方式引起社會關注,賦予他們更多的力量和勇氣。

    而“非視覺攝影”就是影像發(fā)聲中表現力極為突出的一個形式。所謂“非視覺攝影”,就是視障群體在跨界參與者(包括志愿者、攝影師及藝術家)的幫助下,通過學習運用除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用聽覺判斷距離,用觸覺和嗅覺發(fā)現事物,最終以照片的形式呈現出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

    “‘影像發(fā)聲’的工作策略和手法是讓項目在當地自己發(fā)展,這和我們‘一加一’的理念恰好吻合?!苯鈳r說,“其實一個項目來到中國,尤其是創(chuàng)新領域的,經常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讓項目自己生根發(fā)芽,讓殘障人士尋求自我生存能力,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所看重的。”

    “我們的印象中一直認為,攝影當然要找專業(yè)攝影師,但在‘非視覺攝影’中,受訓者必須是這個社群的人?!苯鈳r說。于是,在2009年5月底的“助殘日”期間,經過‘影像發(fā)聲’一周時間封閉式的培訓,“一加一”的創(chuàng)始人傅高山作為低視力者成為了第一批中國非視覺攝影師。

    很快,在傅高山與同事的努力下,“一加一”的許多視障成員都陸續(xù)接受培訓,成為了第一次手拿相機感受世界的“先行者”。2009年,攜帶著自己員工所拍攝的20幅作品和國外攝影者貢獻的15幅作品,“一加一”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的橙色大廳舉辦了首次“非視覺攝影”展。

    有困惑,但我們快樂

    “這是‘非視覺攝影’正式亮相中國的第一次,作為展覽本身,它很成功。但是接下來怎么走,我們也產生了困惑?!苯鈳r毫不掩飾地說。

    盲人為什么要拍照片?這往往是公眾對于“非視覺攝影”的最大疑惑?!耙曊先耸坑凶约旱南才罚瞧渌藷o法體會的,如何將他們的感受真實地傳遞,讓社會真正了解到他們,實際我們從來沒有一種主流的、讓大眾接受的方式。”解巖解釋道,“而‘非視覺攝影’正是這種我們一直在追尋的主流方式,不是慈善、不是捐贈,而是讓視障人士獨立發(fā)出聲音。”

    諸如這樣的問題,在普通大眾的視角中還很多,對此,解巖和傅高山都非常理解,解巖說:“其實,隨著我們自己的年齡、閱歷的增長,對‘非視覺攝影’的解讀也會不一樣,何況是普通人。”為此,傅高山還專門編寫了“高山十問”,以解答大眾對他們的不解。

    何況,最初在“一加一”內部,對“非視覺攝影”的意見也不統(tǒng)一,有人認為這就是胡來。“但慢慢地,我們發(fā)現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殘障人自助方式,并且它的受助對象不僅僅是視障人士本身。”解巖講道。

    “非視覺攝影”培訓組的構成是社群培訓師、志愿者、攝影師,這些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都和項目擦出了火花。

    解巖說:“真正的朋友關系是shoulder by shoulder(肩并肩),有困難一起上,而不是face by face(面對面)教育你。而所有殘障人問題的根源,都很大程度上在于社會對他們的刻板觀念和歧視?!?/p>

    一張圖片加上一段圖片背后的故事,這樣的方式實際上是讓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視障人士的內心世界。而另外一張可觸摸的圖片,則是視障教育手段中的凸圖技術,讓‘非視覺攝影’讓視障人以他們的方式知道他們所拍攝的畫面。

    解巖說:“高高興興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挺難得的。我們喜悅地分享我們做的事,而不是抱怨這個社會怎么不好。我們希望這個圈子越來越走到正軌,最好自助項目越來越多,大家在一起,誰都離不開誰?!?/p>

    他說:“到現在,我們也不能說這個事情完全被認可,我個人覺得,任何創(chuàng)新就是在這樣一個爭議的過程中,互相聽到對方的聲音?!?/p>

    聽拍攝者說

    作為“非視覺攝影”項目負責人和培訓師,“一加一”的孫志遠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成為非視覺攝影在中國首批“吃螃蟹”的人。

    “你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維去理解非視覺攝影,否則你會覺得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睂O志遠笑著說。

    孫志遠并不是一個天生的視障人士,而是在12歲時因為視網膜脫落而成為一名視覺障礙者。目前他的左眼已經完全失明,右眼也只能感受微弱的光線。正是因為見識過真正世界的樣子,孫志遠才非常想通過這種方式換一種角度呈現以前他接觸到的那個世界,并且通過照片告訴觀眾:在視障人士內心深處,世界就是這樣的。

    “我從事‘非視覺攝影’并不是要向世界證明什么,也不是說要故意跟自己較勁,自己看不見了所以非要整出一個嘩眾取寵的東西出來……”在這個問題上,曾經確實有過很多人懷疑甚至質疑過視障人士從事攝影活動的意義何在?!拔遗南碌氖俏业膬刃氖澜纭保瑢O志遠這樣告訴每一個欣賞過他作品的人。

    因為,非視覺攝影顛覆了很多普通人對于攝影這些活動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攝影就是對所看到世界的一種忠實記錄,只是角度不同罷了。而“非視覺攝影”卻是對這種觀念的一種完全的顛覆,因為它記錄的不一定是攝影者看到的東西,而可能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它是視障人士理解世界和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傳統(tǒng)攝影是用眼睛和視力去完成取景、構圖和拍攝等過程,但是非視覺攝影是用聽覺、嗅覺、觸覺等其他的非視力感官去完成表達一些內心的感受……”

    “所以,‘非視覺攝影’的過程就是視障人士用心靈的眼睛去觀察世界、感受世界的的過程。”孫志遠在給學員培訓時,會給學員聽一些音樂,輔助他們在腦海里建立起一定的對所要拍攝事物的影像,當他們腦海里有一個清晰的、完整的畫面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合適的時機按下快門。

    視障人士失去了視力,但是不見得就失去了畫面感,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或者其他的感官去創(chuàng)造視覺圖像。通過這些視覺圖像,視障人士就可以與外界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