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直自詡“百分百網(wǎng)絡微慈善”、“全球首家C2C慈善公益平臺”的浙江金華慈善平臺施樂會,近日麻煩纏身。各方爭議的焦點是其被曝出的“有償社工”模式。 而所謂“有償社工”,就是機構允許志愿者募款成功后,在獲得一定的成本補償(如差旅、食宿等)外,還可以從善款中直接拿走提成,提成最高可以達到善款的15%。 施樂會所制訂的有償社工的“回報標準”引發(fā)了公眾的廣泛討論。反對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這種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勸募方式在中國當下的公益環(huán)境中,是否行得通?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通過提成來刺激員工工作熱情的現(xiàn)象?而目前,作為國內公益機構的籌資官員,哪種薪酬體系最為合理? 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長期關注公益領域的專家、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的領導人、境外慈善機構駐華代表處的工作人員等業(yè)界人士,傾聽他們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