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要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國際·趨勢
   第15版:國際·新聞
   第16版:國際·案例
一所打工子弟學校關閉之后
希望小學撤并中的“兩個不能丟”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要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國際·趨勢

第15版
國際·新聞

第16版
國際·案例

新聞內容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訪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
希望小學撤并中的“兩個不能丟”

    ■ 本報記者 劉麗波

    每個公益項目都有它的設計使命和生命周期,在實施過程中也都面臨政策、環(huán)境、人員等各種變數。

    即便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益項目之一、至今已經運轉了20多年的“希望工程”也不例外。

    2001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撤點并?!?,即推行對全國農村中小學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體說來,就是大量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使學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鎮(zhèn)學校。據相關統(tǒng)計,從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間,全國減少小學371470所,其中農村小學減少302099所,占全國小學總減少量的81.3%。

    希望工程也被卷進這場撤并大潮。近年來,關于希望小學被撤并的消息屢見報端。

    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是如何應對希望小學的撤并,并努力保全公益資產的呢?我們就此話題專訪了青基會秘書長涂猛。

    “兩個不丟”

    《公益時報》:被撤并的希望小學有多少?涉及的公益資產是如何處理的呢?

    涂猛:據我們自己調查到的情況,全國有希望小學1.7萬多所,被撤并掉的占比在5%左右,也就是大約800多所。另外還有3%的希望小學的校長告訴我們有可能被撤并。

    在公益資產的處置上,我們堅持“兩個不能丟”的原則。一是捐贈資產不能丟,孩子去哪兒,資產去哪兒。資產變賣也好,轉移也好,都一并歸到孩子們被并去的那所學校。二是牌子不能丟。在新學校要掛上希望小學的牌子,不能掛牌的學校就立塊碑,以示紀念。

    《公益時報》:這樣的處置方案是理事會的意見嗎?涉及的公益資產不是小數目。

    涂猛:是的。記得還是好幾年前,當時碰到的第一所被撤并的希望小學,是黑龍江省內一所可口可樂捐贈的學校。當時律師做過很長時間的論證,但我們都沒有經驗,也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最后是跟捐贈人和當地政府商量出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兩個不丟”,這是最后各方面都比較接受的辦法。

    現在也是這樣,沒有相關的法規(guī)來對應這個問題,只能用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

    希望工程平臺是授權模式,很多都是地方上建的學校。地方建的標準和青基會的標準有差別,但每所學校的捐贈額度都不低于10萬元,按此估算,涉及的公益資產保守估計也超過8000萬元。

    按照我們商定的撤并學校的資產處置規(guī)則,相關部門在撤并前要告知我們,提前做核對和處置方案。處置之后,公益資產基本保全了下來,繼續(xù)發(fā)揮公益效用。

    最近,教育部就《規(guī)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明確提出將通過專項規(guī)劃和督查等方式,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希望小學被撤并的勢頭也會被遏制一下。

    “捐贈人不高興”

    《公益時報》:被撤并的希望小學有八百多所,捐贈人對此怎么看呢?

    涂猛:捐贈人也知道撤并是沒辦法的事。有些原因捐贈人是理解的,比如出生率下降,或者年輕人帶著孩子進城打工,但對強制關閉還是有意見的。

    即便理解,但自己捐助的學校沒了,捐贈人心里還是不高興。對后續(xù)捐助的意愿也弱了很多。以前希望小學在那兒,對捐贈人來說是自己的公益園地,很多人都愿意繼續(xù)資助“快樂體育”、“快樂音樂”、“快樂閱讀”這些希望工程下面的公益項目,包括教師培訓,這些軟件方面的投入不亞于前面硬件的投入。

    撤并之后,捐贈人后續(xù)的捐贈計劃沒有了,募款難做多了?!皟蓚€不丟”只能說是對希望小學的捐贈人最后的一個交代。

    “本質上受益人是孩子”

    《公益時報》:對新公民學校后續(xù)資產的處置您有什么建議?

    涂猛:新公民學校的情況復雜一點。很多農民工子弟學校原本是外地人開辦的私立學校,校舍有的是蓋的,有的是租的。學校的資產所有權很復雜。

    學校的舉辦人,某種意義上也是受贈人。根據不同情況,資產的處理方式也不同。

    如果是遭遇強拆,舉辦人也遭遇損失,讓他來補償公益投入是有問題的。這種情況,我的意見是應該考慮由政府買單。

    還有一種情況,舉辦人如果把校舍或捐贈物資變賣,錢自己拿了也不合適。所得的款項應該先把社會捐贈還回去。

    因為本質上受益人是孩子,而不是學校舉辦者。

    “隨需求而變”

    《公益時報》:您認為一個公益項目如何完成自身的使命?如何應對需求的變化?

    涂猛:希望小學最早是幫助農村的學校改造危舊校舍,有兩個政策影響到它。一是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危舊校舍的改造投入,二是撤點并校。

    現在,校舍改造的使命縮小很多,但在一些地方需求依然很突出??臻g急劇變小,但不是沒有。

    在此背景下我們提出轉型,提出建基本功能齊備的學校,蓋宿舍、食堂,調整結構,在學校里加大軟件投入。希望工程整體募款情況一直很好,但結構會有一些變化。以前40%是希望小學的硬件建設,現在逐步下降,“快樂系列”的軟件項目占比在上升。

    之前提到的教育部的政策調整,就急就便。里面有一個比較好的指導思想,就是不能一刀切,要為孩子著想。政策調整之后,一些學校應該會恢復。

    但錢從哪來呢?

    我們擔心這樣一個政策轉型,可能激發(fā)出一批新的需求。我們要重新調整一下投入和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