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第17版:
   第18版:
   第19版:
   第20版:
   第21版:
   第22版:
   第23版:
   第24版:
   第25版:
   第26版:
   第27版:
   第28版:
   第29版:
   第30版:
   第31版:
   第32版:
   第33版:
   第34版:
   第35版:
   第36版:
   第37版:
   第38版:
   第39版:
   第40版:
   第41版:
   第42版:
   第43版:
   第44版:
2011:公信力重建
2012:人人公益愿景

版面目錄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第17版

第18版

第19版

第20版

第21版

第22版

第23版

第24版

第25版

第26版

第27版

第28版

第29版

第30版

第31版

第32版

第33版

第34版

第35版

第36版

第37版

第38版

第39版

第40版

第41版

第42版

第43版

第44版

新聞內(nèi)容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2012:人人公益愿景

    走過冰火兩重天的2011年,中國公益事業(yè)以砥礪革新的姿態(tài)步入2012年。

    大型公益機構正放下身段,努力親民。

    2011年的最后一天,中國紅十字會發(fā)布“郭美美事件”調(diào)查報告,備受爭議的中國商業(yè)系統(tǒng)紅十字會被撤銷。同時,中國紅十字會把2012年定位為改革之年,希望重建紅會“百年老店”的公信和榮耀。歷經(jīng)“郭美美事件”的洗禮,公益機構更加體會到公眾信任和大眾參與的重要。1月11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迎來一周歲生日,發(fā)端于民間的壹基金,誕生之初就高舉人人公益的大旗。如今,年籌資額過億元的壹基金,寄望發(fā)揮品牌優(yōu)勢,搭建專業(yè)透明的公益平臺。

    而對于數(shù)百萬計的草根NGO來說,2012年則是從喜訊開始。新年伊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政策多地破冰。

    現(xiàn)代公益理念的核心是“人人可公益”,這也是公民社會的標志之一。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注冊,被視為人人公益實現(xiàn)的重要制度基礎。此外,基于網(wǎng)絡平臺的微公益蓬勃興起,為人人公益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2年2月,新浪微公益平臺正式上線公測。公測初期,參與人數(shù)只有幾千人,捐贈額也僅10萬元計。不過,3個月后,人人公益的力量就顯現(xiàn)了出來。5月28日,新浪微公益平臺攜手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為備受關注的白血病患者——微博女孩“魯若晴”(實名魯超)發(fā)起募捐項目,短短3天后,100萬的目標金額便超額完成,關注人數(shù)高達25萬。這個速度讓本來設計為2個月籌款計劃的人們倍感吃驚。以此速度,一年籌集一億善款并非遙不可及。

    而另一邊,“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免費午餐”這些發(fā)端于網(wǎng)絡的微公益行動,在2012年也繼續(xù)朝著規(guī)范化的方向行進。今年5月,“微博打拐公益基金”正式成立??缃绾献?、便于參與、信息透明成為潮流,妨礙“人人可公益”的壁壘正在消融,人人公益的藍圖徐徐展現(xiàn)。

    在此背景下,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簡稱慈展會)定于今年7月12日至14日在深圳舉行。慈展會規(guī)格空前——由民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lián)、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共同主辦;規(guī)??涨啊箙^(qū)面積約1.5萬平方米,上千家公益慈善組織、企業(yè)、教學科研機構及?。ㄗ灾螀^(qū)、直轄市)組團參展。此外,首屆慈展會突出政府、企業(yè)、社會和媒體的多方參與,跨界合作。通過展會、活動、論壇等方式,以創(chuàng)新的交流互動方式,打造全民參與的公益盛會。

    人們期待著,主題定為“發(fā)展·融合·透明”的首屆慈展會,能成為人人公益圖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事件:

    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政策多地破冰

    壬辰龍年的大年初八,春節(jié)長假后的第二個工作日,北京紅丹丹教育中心(以下簡稱紅丹丹)的創(chuàng)始人鄭曉潔終于填上那張夢寐以求的社會組織登記申請表格。當然,這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各種程序和審核都還要一步一步地走。

    高興的并非紅丹丹一家。今年起,北京市7500多家社會組織也都迎來政策暖春。

    2012年1月31日,北京市民政工作會召開。北京市民政局首次提出,今年,將探索研究推動社會組織業(yè)務主管單位向業(yè)務指導單位轉變,公益慈善四類社會組織在北京登記注冊,有望無須再找業(yè)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一轉變意味著,北京市將繼廣東“破冰”之后,探索突破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壁壘,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登記。

    2011年11月,廣東省民政廳提出,從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guī)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yè)務主管單位改為業(yè)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是我國首次在社會組織領域取消“雙重管理”的地方改革方案。

    2012年2月1日,上海市民政局傳出消息,今年上海將探索通過“自律承諾”等方式,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

    我國延續(xù)數(shù)十年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正迎來破冰期。廣東、北京等地破冰嘗試背后,是民政部對社會組織管理的放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此前表示,要推廣廣東經(jīng)驗,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社會組織業(yè)務主管單位改為業(yè)務指導單位。

    從“主管”到“指導”,簡單的用詞變化背后,意味著數(shù)以百萬計的民間社會組織可能破解登記難這一問題。

    (劉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