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雪弢 6月5日16時左右,一條“四惠收報紙的大爺給路人發(fā)感恩卡片”的消息在微博上發(fā)出,短短幾小時內被轉載上萬次。 “在北京四惠地鐵口三四年了,大家每天給我送報紙,謝謝你。——四惠大爺”。當天,路人每給這位“四惠大爺”送一份看過的報紙,大爺就會送上這樣一個感恩卡。卡片上一句普通的話讓許多網友“感動得‘淚奔’”、“對于這樣普通人物的溫情完全沒有抵抗力”。 6日,李大爺送出的感恩卡片是:“再怎么急,也別忘了吃早飯。人這一宿覺睡過之后,會把昨天吃的東西都耗光了。上班是賣力氣的,不吃早飯怎么行?得吃飯?!幕荽鬆敗?/p> 就在這溫情故事發(fā)生的前三天,發(fā)生了這樣一幕。6月2日,兩名落水女子獲救后未感謝救人者即離去。 兩位女青年在天津西沽公園湖邊不慎雙雙落入湖中。兩人掙扎呼叫,情況十分危急。途經此處的一位中年男子冒著生命危險一頭扎入湖水中,奮力將她倆先后救上岸,渾身濕透,衣服里的手機也浸水損壞。而兩位女青年相擁哭泣了一會兒,連聲感謝都沒說就抽身離去。游人見狀議論紛紛、頗有微詞。有人追她倆很遠,要她倆向中年男子表示謝意,可她倆一溜煙不見了。這時,救人者憨厚地笑著自行離去,也執(zhí)意沒留下姓名和電話號碼。 同樣是得到陌生人溫暖的幫助,四惠大爺與落水女孩卻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應。得到幫助,說聲謝謝,本該平常的行為,卻因為這樣兩件事,讓人們熱議起“一句感謝的分量”。 一份感恩之心能否推動人人公益的發(fā)展?一句感謝能否成為更多人行善的動力?《公益時報》與搜狐公益聯(lián)手推出“益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近三千名網友中90.6%的網友認為“被幫助后,說聲感謝”非常重要,意義很大。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6月7日16時至6月10日22時,共有2965位網友參與調查。 “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網友認為“被幫助后,說聲感謝”非常重要,意義很大。8.07%的網友表示,應該說聲感謝,但也沒那么重要。1.35%的網友認為,說不說都行,看個人情況。 在“你能接受幫助別人之后被冷漠對待嗎?”的調查中,18.42%的網友表示能夠接受幫助別人之后被冷漠對待,他們認為,既然幫助別人就沒打算要求回報。53.06%的網友認為不好說,遇到這種情況心里肯定還是挺難受的。而近三成網友則表示,完全無法接受幫助他人后被冷漠對待。 那么,一句感謝能否推動更多人行善呢?65.77%的網友認為,當然能,這種正能量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到做好事的隊伍中來。27.86%的網友表示,至少一句感謝可以讓助人之人不后悔,不至于見到有人遇到危險都不愿見義勇為。少部分網友認為,一句感謝也不能當飯吃,做好事還是要看個人意愿與能力范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