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字
   第03版:要聞
   第04版:慈善排行榜
   第05版:慈善排行榜
   第06版:新聞
   第07版:新聞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封面報道
   第11版:企業(yè)公民
   第12版:企業(yè)公民
   第13版:企業(yè)公民·聚焦
   第14版:社會組織
   第15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國際
中國慈善排行榜見證了什么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字

第03版
要聞

第04版
慈善排行榜

第05版
慈善排行榜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新聞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封面報道

第11版
企業(yè)公民

第12版
企業(yè)公民

第13版
企業(yè)公民·聚焦

第14版
社會組織

第15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16版
國際

新聞內容
2012年03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模式創(chuàng)新助財富尋覓歸途
中國慈善排行榜見證了什么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1986年,沃倫·巴菲特在《財富》雜志發(fā)表文章《你應該把所有財富都留給孩子嗎?》,其中寫道:“巨大的財富會使他們(孩子)好逸惡勞,成為紈绔子弟,并不能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倍旰?,他把自己個人財產的85%、價值37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股票捐贈給了蓋茨基金會。

    而在這期間,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從數千年的慈善文化中萌生、發(fā)展、從小到大?!捌鞄悯r明地為慈善行為喝彩”的中國慈善排行榜也從無到有,逐漸發(fā)展。粗略算來,中國慈善排行榜已精確記錄了560多億善款的來源和去向。這張最初以統(tǒng)計中國企業(yè)和企業(yè)家捐贈數據為目的的榜單承載和見證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精神和社會責任。

    捐贈的更多可能

    細數榜單,得以展現的除了那些直觀的數字外還有各式各樣或令人稱贊或遭人誤讀的捐贈模式,它們在慈善秩序范圍內多元化地存在著,為中國公益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股捐”、“等額配比捐贈”、“直捐”、“轉移支付”種種五花八門的名詞背后,我們或可窺見中國財富擁有者們在進行慈善捐贈時所行走的路途。

    其中,首先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股捐”。

    2005年,牛根生宣布將他與家人的全部股份——約占蒙牛股份的10%捐出,創(chuàng)立了“老牛專項基金”。企業(yè)家捐出全部股份的,牛根生屬全球首例,因此被譽為“全球股捐第一人”。2009年,他又以現金和股票結合的捐贈方式捐出4.18億元,這筆捐贈讓他榮膺當年慈善家捐贈排行榜的第二名。同年,曹德旺宣布了捐出福耀玻璃29.05%的股權——價值40余億元的捐贈計劃;陳發(fā)樹更是宣稱將個人持有的價值83億元有價證劵,捐贈給他成立的新華都慈善基金會。隨后,財政部出臺的《關于企業(yè)公益性捐贈股權有關財務問題的通知》可謂應時應勢,“股捐”——逐漸成為企業(yè)家們的新寵。

    “等額配比捐贈”較為復雜,2006年由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首次在中國嘗試。

    當年,段永平向浙江大學捐贈3000萬美元,三分之一用于設立等額配比基金,即受捐贈方必須首先從其他人那里獲得一筆捐款,才能從基金里取出對等的資金使用。2010年,段永平如法炮制,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3000萬美元,并因此入圍“年度十大慈善家”。而這一次,用于設立等額配比基金的數額為1530元美元。“等額配比捐贈”——這種從國外大學基金借鑒而來的運作經驗,充分調動高校募款積極性的同時,也設置了高校動用善款的門檻,因此頗受爭議。

    相對而言,“直捐”更簡單,操作更直觀。

    陳光標——無疑為采用此種方式最具代表性的企業(yè)家。從2008年開始,他就向老少邊窮地區(qū)和災區(qū)直接捐贈,2010年初,更是在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內,將3000多萬元現金堆積如山,宣布啟動春節(jié)慰問新藏云貴川,向貧困家庭派發(fā)紅包活動。在社會輿論更多地探討這種類型的捐贈是否過于高調的同時,如何引導捐助者的熱情,如何體現捐助者意志,如何使捐助活動更加公開、透明,才是“直捐”所應帶來的有價值思考。

    與“直捐”對應的是“轉移支付”。

    2010年11月,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以個人名義向南京市政府捐款10億元,用于金陵大報恩寺重建。這筆捐贈為中國慈善史上最大數額的單筆個人捐款,王健林也因此位列“2011慈善家捐贈排行榜”的榜眼。在捐贈過程中,他就選擇了“轉移支付”的捐贈模式,即首先將捐款打入中華慈善總會的賬戶,再由后者分三次撥付給南京市政府。

    財富尋覓歸途

    回顧中國慈善排行榜的來路,我們書寫了一個財富從蒙昧到熟稔地尋覓歸宿的故事。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開啟了民間資本流入公益領域的大門。這一年的4月,《公益時報》在滿心期待和誠惶誠恐中編制了第一張中國慈善排行榜——50位慈善家,10.29億元的現金和物資捐贈。2005年的榜單極具中國特色:136位上榜慈善家中有41位來自房地產和建筑行業(yè);2006年,第三屆慈善排行榜增加了跨國公司在華捐贈榜單,上榜跨國公司42家,合計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4.27億元;2007年度排行榜在延續(xù)慈善家排行榜和年度十大慈善家的設置外,同時誕生了慈善企業(yè)排行榜和年度十大慈善企業(yè)的獎項;2008年,億元捐贈的概念被提出——12筆億元捐贈成為當年榜單的最亮點;2009年的慈善排行榜在政府接連出臺稅收優(yōu)惠政策和汶川地震激發(fā)全民捐贈熱情的背景下誕生,該年上榜慈善家121位,合計捐贈18.84億元,上榜企業(yè)899家,合計捐贈117.95億元;2010年,越來越成為中國慈善脊梁的民營企業(yè)在這一年為中國慈善市場提供了最多資源,入榜的448家慈善企業(yè)里民營企業(yè)占了63%;2011年,堅守公益領域十年的《公益時報》也已成為中國公益文化的重要策源地,這第8張榜單上,上榜慈善家有173位,合計捐贈74.28億元,上榜慈善企業(yè)707家,合計捐贈116.07億元……

    又是一年四月,在“2012中國慈善排行榜”上將出現哪些更為新鮮的捐贈模式?哪些熟悉的面孔又將登場?哪匹黑馬會令人驚嘆地闖入?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