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dǎo)航 | 標(biāo)題導(dǎo)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數(shù)字
   第03版:要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新聞
   第06版:新聞
   第07版: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封面報道
   第10版:專題
   第11版:專題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自述
   第15版:國際
   第16版:國際
稼賢村沒有二十歲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數(shù)字

第03版
要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新聞

第06版
新聞

第07版
社會創(chuàng)新

第08版
封面報道

第10版
專題

第11版
專題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自述

第15版
國際

第16版
國際

新聞內(nèi)容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稼賢村沒有二十歲

    稼賢村的孩子大多數(shù)與祖父母一起生活

    ■ 張國

    自2月14日開始,《中國青年報》在頭版上推出“走基層·關(guān)注留守兒童”系列報道文章,5800萬留守兒童再度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一位參與上述系列報道的記者為本報發(fā)來專稿,為我們講述他目睹“留守村莊”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

    稼賢村不應(yīng)是一個處于人口危機中的村莊。作為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zhèn)最大的苗族村子,它擁有3個寨子和1000多人。

    然而危機是顯而易見的:假如不幸有人去世,人們得到別的寨子求助,才能湊齊幾個有力氣的人,把逝者抬出門去。

    與逐年增長的人口不相稱的是這里安靜得冷清的氛圍。村民們在零零星星的犬吠中入睡,又在此起彼伏的雞鳴中醒來。整個白天都聽不到吵嚷的聲息,也不會有人高聲喧嘩。

    上一個夏天,村里發(fā)生了孩子被藏在草叢里的蛇咬傷的事情。隨處可見的閑置房屋潛伏著威脅:空房的外墻生了苔蘚,坪壩長了雜草。稼賢村正在荒蕪下去。

    放眼全村也難找一個20歲的青年。30歲和40歲同樣如此。這個年齡段的人并非不存在,而是已經(jīng)離開。當(dāng)了20多年村支書的龍求子說,大概從世紀之初開始,有力氣的人陸續(xù)到外地打工。至少有半數(shù)村民不在家。有些人多年沒有回來過。

    十年以前,保護村莊的治安聯(lián)防隊由30歲的壯小伙組成。今天的50多名隊員均在50歲上下,有些已經(jīng)抱上了孫子。

    看家護院的責(zé)任,落到了犬類身上。很難說是從哪一天起,稼賢村里的狗多了起來。它們簡直像是一夜之間來到這里的。

    狗的數(shù)量與出外謀生的村民人數(shù)都在上升。原本興旺的牛和豬的種群則衰落了——再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像從前那樣飼養(yǎng)大的家畜。

    稼賢村小學(xué)校長龍漢濤估計,全村如今興許有兩三百條狗,以至于去家訪的路上,他會順手撿起一根打狗的棒子。從前,狗是屈指可數(shù)的。

    然而在這個距離北京天安門約兩千公里、躲在崎嶇山路深處的苗寨,沒有什么明顯的威脅要靠養(yǎng)狗防御。農(nóng)民下地干活也只在門閂上橫插一根木條,一些人家連圍墻和大門都沒有。

    稼賢村是一個幾乎不存在威脅的地方:這里的人要么還沒長大,要么已經(jīng)老了。

    一位阿婆在家里殺豬那天為難地對鄰居們說,不是我舍不得煮熟了豬肉分給你們嘗嘗,我年紀大了,背不動那么多柴火來煮肉了。

    外出者把自己扔在了異鄉(xiāng),也把家鄉(xiāng)扔到了一個缺乏生機的地方。連肩負重任的狗都提不起精神。見到外人時,它們呆呆的,耷拉著耳朵一聲不吭。通常只有晚間才會聽到狗叫——那聲音只會使寨子顯得更加安靜。晚上八九點鐘,稼賢村就進入睡眠。人們關(guān)上木板做的門窗,屋里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

    大多數(shù)孩子與祖父母一起生活。冬季,村里的小孩整天吸溜著鼻涕。不過在祖父母看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傲鞅翘檎f明抵抗力強,不會感冒?!?/p>

    當(dāng)流行性感冒病毒進了家門,大的孩子就有責(zé)任跑出門去,給全家人買藥。

    小學(xué)的課程從上午十點二十分開始。早晨,學(xué)生們幫著老人放牛、采豬草或是干點別的活計,之后再去學(xué)校。

    “假如明天下雨”,二年級語文課上,老師教學(xué)生用“假如……就……”造句。最先完成的孩子說,“我就不去放?!?;另一個答案是,“我就去采蘑菇”。

    小學(xué)生們會順手用剛剛砍過柴禾的鐮刀削起鉛筆。在稼賢村,四五歲學(xué)會放牛、十多歲幫著犁田不是稀罕事。但與上一代人相比,他們的這些本領(lǐng)往往不是來自父母。

    龍漢濤觀察到,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們的確很早就具備了生活技能,可是,皺著眉頭心事重重的孩子也多了。

    8歲女孩龍群豐一次能吃兩大碗飯。她甜笑著,露出兩顆門牙之間的牙縫,輕聲說自己想念蘋果、山楂還有西瓜的酸甜。家里火塘上終年掛著的臘肉架是空的。只有“過季節(jié)”的日子,多數(shù)村民才舍得買肉。有些人家冬季吃的桔子,是從很遠的果園撿來的。

    群豐家的幾個孩子看上去確實是餓極了。他們抱著成人的大碗,好像隨時能把飯扒進嘴里。沒到開飯的時刻,就會從鍋里鏟一碗剩飯,飛快地把米粒吃到臉上和鼻子里。他們的衣服經(jīng)常掛著口子。

    令老師擔(dān)心的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祖孫關(guān)系日漸復(fù)雜。

    山江鎮(zhèn)中心完全小學(xué)教師隆茂昌的侄子與年過七旬的祖母一起生活。去年,因為祖母拒絕多給零用錢,孫子舉起凳子扔了過去,砸壞了門窗。全家人對此心有余悸。

    高年級的女孩向這位老師訴苦,“在屋里只有我一個人,什么都要自己做——做的時候又不知道怎么做”。

    “他們必須學(xué)著自己長大?!甭∶y過地說,他們學(xué)會煮飯、洗衣,學(xué)會很多事情,但那是情非得已的。

    鎮(zhèn)上的中學(xué)老師吳建輝聽到學(xué)生這樣向回家的父母賭氣:“你打工回來才知道我已經(jīng)長大。”

    在稼賢村,從外面賺了錢的人,回家扒掉灰瓦黃墻的土房,蓋起了紅瓦白墻的樓房。不過,很多新房空蕩蕩的。主人修完房子又走了,“去找裝修的錢”。

    過去,全村人守著967畝水田和180畝旱地抱怨人多地少。如今,一些地開始荒了。

    烤煙一度是家家戶戶都要種植的主要經(jīng)濟作物。如今只余三五戶還沒放棄這項重體力勞動。這個“優(yōu)勢經(jīng)濟項目”的頹勢不可避免。在人們離開村子的路上,煙草公司不得不拉起橫幅游說他們:“出門打工事事難,不如回家種烤煙?!?/p>

    從稼賢村出發(fā),要走15公里的山路來到鎮(zhèn)上,再乘搖晃的中巴車進入20公里外的縣城,從那里奔向更大的城市。這條路上,房產(chǎn)商用“進城夢”一類的吉利話鼓勵農(nóng)民要積極參加到全世界的城市化進程中。

    橫在路上的一條廣告語是這樣說的:“讓自己的小寶寶成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地球上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稼賢村的代課老師龍漢濤屬于另一半。如果不是80歲的父親和兩個不滿五歲的兒子拖了他的后腿,他也有離開的打算。這位“教書的農(nóng)民、種地的先生”月收入725元,比外出打工者要低得多。

    十多年前開始,龍老師就利用學(xué)校的假期到外面打工。他去廣西安裝過電線,也去縣城加入過蓋房子的“鏟子隊”。

    他從內(nèi)心不想離開稼賢村??伤f,沒有錢就照顧不好后代,只能忍痛割愛,出門“找錢”?!皻w根到底是錢惹的禍。”他認為,有所得必有所失,“一般老百姓兩者很難兼顧”。

    村里人承認,打工者帶回的人民幣讓稼賢村的經(jīng)濟生活變好了。但這個村子從前熱氣騰騰的日子算是一去不返了。

    苗家的舞獅子、打花鼓,還有那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苗家服飾,漸漸遠離了這些傳說中蚩尤的后人。人們隔山相望,對唱苗歌的場景難得一見了。在坡上干活時,龍漢濤聽到的,“都是鳥叫和風(fēng)呼呼的聲音”。

    村里的籃球架已經(jīng)不知去向。很難想象多年前這里辦過籃球賽。昔日的籃球隊長慢吞吞地概括:“我們這兒的小孩,出生在這里很吃虧?!?/p>

    以前,孩子們吃虧在“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如今,大人感到虧欠的是,孩子長得高過了母親,而母親卻是最后發(fā)現(xiàn)的那個人。

    村里的14歲少年龍智星說不出自己的理想。在浙江打工的父母早就告誡他好好讀書,別再像他們一樣出賣苦力。他學(xué)習(xí)不錯,有望跳出山村,考取大學(xué)。在當(dāng)?shù)厝丝磥恚偃鐚W(xué)業(yè)不佳,他有可能進入多數(shù)村民的循環(huán)軌道:在最好的年華外出謀生,年邁之后重回故里,變成祖父,照看兒孫,“就是這樣下去”。

    無論走上哪一條道路,20歲生日那天,龍智星呼吸的很可能并不是稼賢村的空氣。沉默的稼賢村存在一個空白地帶:這里有兩歲,有80歲,就是不存在20歲。

    (作者系《中國青年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