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政策解讀 > 正文

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社會力量參與空間廣闊

2022/04/07 16:48公益時報 皮磊

3月30日,國新辦舉行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fā)布會

2022年1月12日,烏魯木齊縣第一中學小學部冰球隊的學生在進行冰球比賽(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本報記者 皮磊

  時下,運動健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也是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最佳方式之一。不過,公共體育資源的不足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也限制了更多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丰尫帕四男┓e極信號?如何引導更多人想運動、能運動、會運動?如何滿足重點人群,特別是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困境群體的運動需求和權益?在3月30日舉行的國新辦發(fā)布會上,多部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據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秘書長趙辰昕介紹,此次發(fā)布的《意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領域最高層級的頂層設計文件,是指導“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全民健身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明顯改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繁榮發(fā)展,全民健身參與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多鍛煉、少生病”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到2021年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41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7.2%。

  趙辰昕表示,《意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八個更”:更靈活的體制機制,更均衡的資源布局,更綠色的健身載體,更豐富的賽事活動,更廣泛的群眾參與,更科學的運動方式,更濃厚的社會氛圍,更強大的要素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在上述八個方面多處提及“社會力量”,且充分肯定了體育社會組織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著力健全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夯實社區(qū)全民健身基礎、推動更多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讓體育社會組織成為推動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讓社區(qū)健身的“毛細血管”更加暢通發(fā)達,讓競技體育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著力降低社會力量辦賽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社會力量辦賽,打造品牌賽事活動,加強賽事安全管理,讓分層多類、安全有序的賽事活動體系成為促進全民健身的龍頭力量。

  《意見》把強化土地、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撐貫穿始終,強調發(fā)揮政府?;?、兜底線的作用,激發(fā)社會力量積極性,讓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更為安全。

  此外,在滿足重點群體運動需求方面,《意見》還提到,倡導全齡友好理念,以青少年為重點培養(yǎng)終身運動者,著力保障老年人、殘疾人等困境群體的運動權益,提高廣大職工的參與度,讓全民健身成為一種普遍生活方式,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另據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介紹,國家體育總局將以這次《意見》的出臺作為重要契機和抓手,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要推動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二是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三是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四是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法制化,五是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

  其中,在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方面,李建明提到,國家體育總局將構建參與主體多元化、供給內容多元化、供給模式多元化的格局。在參與主體上,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的工作合力。

  學生及青少年群體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隊伍總數突破70萬人,比2015年增加14.8萬人,增幅為26.2%。但相比而言,這一數據還遠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學校及學生的體育教育需求。

  如何讓更多學生喜歡上體育運動,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郝風林表示,教育部將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jié)體育課,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指導各地多措并舉破解中小學體育教師緊缺問題,推動建立聘用優(yōu)秀退役運動員為體育教師或教練員制度,實施體育浸潤行動計劃、體育教育志愿者支教計劃。

  《意見》也關注到了城市及農村流動人口的健身需求以及優(yōu)質體育資源城鄉(xiāng)分配不均衡的問題。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社會發(fā)展司司長歐曉理談道,就公共體育設施建設來講,讓人口成為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定位器”,是這次《意見》傳遞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解決優(yōu)質體育資源城鄉(xiāng)區(qū)域均衡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將指導地方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態(tài)資源,支持打造一批親近自然、集約高效的戶外運動設施,用體育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綠水青山賦能引流,讓綠水青山變?yōu)榻鹕姐y山,助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下一步,我們將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推動有關部門細化政策措施,統(tǒng)籌運用好規(guī)劃、政策、投資等多種工具,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形成促進全民健身的長效機制。”歐曉理表示。

網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