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黃護父子:儒商成就修橋慈善佳話
黃護父子:儒商成就修橋慈善佳話

2015-02-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宋室南渡,商品流通活躍,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泉州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自古有“橋梁甲閩中”之譽的晉江,最出名的當數安平橋,此橋為我國現存最長的古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贊語。這一橫跨七八百年的古橋,依然巍然屹立,默默述說著數百年來的滄海桑田。安平橋輝煌至今,可是,倡建這座恢宏工程的儒商、慈善家黃護,卻鮮有人知。

黃護其人

黃護,生于宋元祐年間,父親黃碩馬是個儒生。黃護秉承父訓,從小讀書習文,十七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失望之余,轉習經商。

從小浸潤在相對開放的泉州,黃護天生就有著敏銳的經營頭腦,二十歲時他隨姑丈到廣東經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文萊)發(fā)展。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黃護三十歲時就衣錦還鄉(xiāng),在安海開了十幾間商鋪,成為安海當地首富。

靠海外貿易發(fā)跡的黃護,依舊是文人的做派,愛好篆隸、棋弈、詩謎等文人雅士的游戲,人稱謎壇之虎將。他還喜歡結交高僧,常到當地龍山寺和高僧品茶論禪。不僅如此,黃護還熱心公益,一心造福鄉(xiāng)里。

南宋時期,安海港一片繁忙的景象,桅桿林立,商船穿梭,店鋪鱗次櫛比,商戶熙熙攘攘。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做生意、談交易,難免出現糾紛,能大事化小自然好,可是有些紛爭連縣衙門派來的稅務官也管不了,混亂之余,既有傷風化,也妨礙了經濟的發(fā)展。當地人向朝廷請命,請求設立安海鎮(zhèn)官署,整治那些為利相爭的違法事件。批文很快下來,可是,建官署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大家正在為難之際,黃護毅然請纓:“能讓窮苦的百姓過上好日子,能消除官場上那些不正之風,這是好事善事,值得去做。”他拿出一筆資金,蓋起了安海鎮(zhèn)官署。

史載黃護“勸農桑、重工商、興義學、立藥局、辟嬰堂、振武林、懲邪惡、禁博賽、整市容、嚴街鼓、明保伍”,保護百姓,維護安寧,深受百姓愛戴,紹興二年(1132年)被大家推舉為“里正”。

修橋背景

晉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之地,歷史上以海上貿易著稱。南北朝以來,海交貿易逐漸興盛,名揚四海,番商胡賈紛至沓來;隋代,《簡明中國通史》就稱“廣州、泉州是海上貿易中心”;唐武宗會昌四年,泉州與廣州、揚州、交州并列為中國南方對外貿易的四大港口;南唐945年起,開始設立“利院”進行管理;北宋建立后,泉州港的海上貿易更加繁榮,朝廷于元祐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置提舉市舶司;而安海港就是泉州港重要的支港。

安海鎮(zhèn)和南安市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面六七里寬,往來老百姓乘木舟搭渡,風平浪靜之時尚好,臺風天潮水洶涌,白浪滔天,當山洪暴發(fā)又加海潮襲擊時,海灣波濤洶涌,過往商船幾無幸免。史載:“颶風潮波,無時不至,船交水中,進退不可,失勢下顛,漂墊相保,從古已然,大為民患。”

泉州海外貿易空前繁榮,隨著安平商幫的崛起,安海港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安海作為海港商品的集結地和泉南各郡海上的交通重鎮(zhèn),陸路交通受限,舟渡已適應不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架設一座橋梁勢在必行,這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于是,黃護走到了歷史的舞臺上。

建橋過程

《清源舊志》曰:“安平橋在修仁里石井鎮(zhèn)安海渡,界晉江南安,一溪相望六七里。往來先以舟渡。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為石橋,鎮(zhèn)人黃護與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派與護亡,越十四載未竟。”

紹興八年(1138年),為解民困,黃護毅然捐資萬緡,倡議修建一座橋梁。因黃護與高僧祖派、智淵交往甚密,便把造一座跨海長橋的想法和他們道來,志同道合的三個人不謀而合,兩位高僧鼎力支持黃護的為民之舉。

歲月如梭,匆匆而過,黃護全身心投入到建造“安平橋”這項偉大的工程中,他操勞多年??墒呛棋墓こ毯馁M了太多的時間,也耗費了太多黃護的精力,人生苦短,他還沒來得及看到橋梁竣工就去世了,祖派也因勞累過度相繼而去。

紹興二十一年,泉州知州趙令衿委托黃護的兒子黃逸、僧惠勝等人把橋建成。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黃逸竭誠盡智,夙夜匪懈,全力以赴,終于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始竟其功,歷時十四年。

福澤后人

安平橋跨度太長,建橋人考慮到來往過橋行人需要休息片刻,于是,在橋上修建了五座亭子,供人歇腳。

橋中間的“水心亭”規(guī)模最大,它是晉江與南安的分界處,現存的“水心亭”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國24年(1935年)重修,三開間兩進,磚木結構,廊亭面寬12米,橋從廊亭通過,雕梁畫棟,頗為壯觀。亭的石柱上刻有一對十分引人注目的楹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傳說此聯為智淵和黃護分別撰寫。亭周圍保存有明萬歷年間的《水心亭碑記》、清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安平橋碑記》、雍正五年《重修安平橋記》等碑刻14通。《水心亭碑記》曰:“水心亭之勝,由西橋已成,旋而建之,以便休息。蓋宋紹興間,郡大夫趙令衿實倡其事,而黃逸、黃護洎僧惠勝為之先后也。”

安平橋的建造共經歷了兩個階段,初次建造時,黃護捐萬緡,黃逸續(xù)造時,又費錢二萬余緡,從中可以看出,黃護家族的貢獻是巨大的。可是,地方志書有關黃家父子的記載卻極少。黃護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儒商,更是一位慈善家,他是南宋紹興年間安海叱咤風云的人物,死后南宋朝廷追封黃護為“晉江縣尉”。

由于地理的變遷,近代的安海灣已經逐漸被泥沙所淤積,恢宏壯麗的安平橋變成一座陸上橋梁,昔日橋下蕩漾的海水,已被青翠的田疇取代。但安平橋以先進的造橋技術,占據了中國橋梁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反映了當時泉州發(fā)達的經濟、港口繁盛的歷史事實,更以其豐富的古代石刻、詩文成就了文學和書法藝術的豐碑,留給后人諸多遺澤。

(據《炎黃縱橫》)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