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6年12月20日,螞蟻金服入股中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中和農信,成為繼中國扶貧基金會之后的二大股東,這一消息很快在公益圈傳開。
其實,螞蟻金服并不是第一家入股中和農信的社會資本。自從2008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小額信貸項目部剝離,中和農信就從未關上資本市場的閘門,并相繼接受國際金融公司(IFC)、紅杉資本入股。
“這是社會資本在尋找社會價值和社會企業(yè)實現商業(yè)可持續(xù)模式的過程,是互動,也是雙方共贏的結果。”中和農信總經理劉冬文表示。
公益機構“遭遇”資本的光顧本是值得慶幸的好事,但輿論還是出現不同聲音。資本入股是否動搖公益屬性,農村貸款利率過高是否能夠幫助農戶?一系列問題成為爭議焦點。
但劉冬文覺得,挑戰(zhàn)并不在此。
面對日漸強大的機構,劉冬文擔憂的是機構自身能力建設是否能適應和管控機構發(fā)展的規(guī)模。
▲中和農信與螞蟻金服的“聯姻”始于2016年6月,當時二者即宣布在未來三年內將“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模式推廣到全國3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
巨頭資本青睞
2016年12月20日,致力于為小微企業(yè)和個人消費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螞蟻金融小微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螞蟻金服”)在北京召開農村金融戰(zhàn)略發(fā)布會,宣布螞蟻金服以戰(zhàn)略投資者身份入股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成為繼中國扶貧基金會后的第二大股東。
商業(yè)資本進入中和農信,螞蟻金服并不是第一個。通過社會企業(yè)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中和農信早已是這一模式的踐行者。
早在2010年,中和農信就得到了國際金融公司(IFC)和紅杉資本的投資入股。
劉冬文是中和農信的總經理,在他看來,社會資本青睞具有公益屬性的機構,實際上是社會資本在尋找社會價值和社會企業(yè)實現商業(yè)可持續(xù)模式的過程,這是互動,也是雙方共贏的結果。
“中和農信解決的是一個社會供給問題。在農村,因自然環(huán)境、生活狀況、社會地位等原因,農戶獲取商業(yè)資本能力很弱。通過公益組織前期摸索后,再引入商業(yè)資本,這是一種公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劉冬文說,“從中和農信角度講,基本實現了商業(yè)可持續(xù)性,農民貸款現在確實容易了。”
對于螞蟻金服以戰(zhàn)略投資者身份入股中和農信,劉冬文表示,這使得以公益使命存在的中和農信的治理結構有了很大提升。
“中和農信非常歡迎和信任螞蟻金服,他們作為戰(zhàn)略股東,可以幫我們進一步優(yōu)化公司治理結構。我們之間還有很強的業(yè)務協同,在互聯網化進程中可發(fā)揮他們的技術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在業(yè)務方面可發(fā)揮他們的運營優(yōu)勢和資金優(yōu)勢。商業(yè)機構入股后,中和農信在治理結構、人力資源、運營模式和激勵考核方面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這也是一個NGO向商業(yè)化機構去轉型的必經之路。”劉冬文說。
多番資本敲打
此時,對于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小額信貸社會企業(yè)來說,中和農信越來越多地贏得社會資本的關注和青睞。但多方商業(yè)資本的入股,會否改變中和農信的公益使命?對此,劉冬文顯得較為坦然。
據劉冬文介紹,截至目前,中和農信的股東構成分別為“中國扶貧基金會、國際金融公司、螞蟻金服、紅杉資本、香港天天向上基金,共5家”。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國際金融公司(IFC)是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是最大的專注于新興市場私營部門發(fā)展的全球性發(fā)展援助機構。IFC在10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開展工作,積極發(fā)揮其在資本、專有知識和影響力方面的作用,幫助私營部門消除極端貧困,促進共同繁榮。
天天向上基金則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幫助成功的投資者和擅長解決社會或環(huán)保問題的龍頭企業(yè)在創(chuàng)造大幅度的社會或環(huán)保影響的同時,獲得更好的利潤。天天向上基金致力于將資本投入到最擅長解決當今世界各種各樣的社會或環(huán)保難題的龍頭企業(yè)。
而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冊、由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全國性扶貧公益組織。
“中國扶貧基金會、國際金融公司、香港天天向上基金均是帶有公益性質或以公益為宗旨的機構,且中國扶貧基金會還是中和農信的第一股東,這樣的股權結構很好地保證了中和農信的公益宗旨不會改變。”劉冬文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即便是純粹的商業(yè)資本入股,劉冬文表示,在引入資本前,也進行過多次調研和評估。
2010年,紅杉資本入股中和農信。當時根據中和農信評估,紅杉資本并沒有將這次入股與別的商業(yè)項目同等對待。
劉冬文參與了與紅杉資本入股的整個談判過程。
“紅杉資本受到印度一家小額信貸機構的啟發(fā),在中國尋找類似機構——既可以商業(yè)化運作,又能幫助貧困農戶。所以選來選去,看到中和農信,認為我們是非常有社會價值的公司。”劉冬文說。
而螞蟻金服的入股,劉冬文覺得這是對公司轉型的延續(xù),它進一步明確了公司的市場化轉型方向,加強市場化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螞蟻金服的入股也成為公司戰(zhàn)略轉型的標志性事件。
這些純粹的資本入股,對于中和農信來說還是相對寬松。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此次螞蟻金服入股中和農信不簽訂任何對賭協議,完全是對社會企業(yè)的一種支持性投資,有別于普通商業(yè)機構投資。
高利率并非“高利貸”
一直以來,貸款與利息間存在較難調和的矛盾——貸款者總希望以更低的利息貸到資金以幫助生產,但農村貸款利息卻因實施機構成本高而較難下調。
2016年12月20日,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在花旗集團基金會的支持下發(fā)布《農村小額貸款利率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即以中和農信為主要對象,對我國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上小額信貸服務機構的貸款利率進行了比對分析。
根據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杰介紹,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小額信貸服務機構主要為“農村信用社等銀行類機構”、“資金互助社”、“涉農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和“小額信貸公司”。
《報告》對福建省霞浦縣、河北省承德縣、甘肅省景泰縣三個縣的信貸農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銀行類機構、資金互助社及民間借貸的平均利率分別為11%、7%和18.2%,涉農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年實際利率平均約為22.5%。而以中和農信為代表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實際利率為19.2%??傮w而言,中和農信的貸款利率較高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僅以此來對中和農信這類小額信貸機構進行評價。
現實中,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存在分割,中和農信服務的客戶多為被正規(guī)金融機構排斥的農戶,其收入相對較低、地處偏遠、風險較高并且獲得貸款額度相對較小。而由于貸款利率受供求兩方的影響,理解中和農信這類農戶小額貸款利率水平高低的問題,可從供給(機構)端和需求(農戶)端兩個維度進行考察。
從機構端來看,中和農信利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其綜合成本較高:第一,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機構的融資渠道不足,融資成本較高,約為7.2%。第二,中和農信為小微農戶提供貸款服務,目前業(yè)務規(guī)模較小,尚未實現規(guī)模經濟;并且,由于中和農信實行上門服務的業(yè)務模式,業(yè)務流程中需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從而導致中和農信整體的運營成本較高。第三,風險控制成本較高,雖然中和農信的貸款損失較低,但是在當前的風控技術條件下,降低貸款損失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傊?,雖然中和農信農戶貸款利率較高,但是由于其成本也較高,中和農信并沒有獲得暴利,其利潤率只有1.4%,處于保本微利的狀態(tài)。此外,國際小額貸款機構普遍具有高利率、高成本的特點,平均利潤率并不高。
世界銀行集團成員IFC金融機構高級項目官員姜芳芳指出:“小額信貸的高利率是一個國際問題,不是只中國一家。與國際上相比,中國的小額信貸利率比國際上的平均水平要低,不管是在拉美還是在非洲和亞洲,20%左右的小額信貸利率仍然是算比較低的,高的可以達到70%~80%,甚至100%的都會有。”
盡管小額信貸利率很高,但是對于絕大多數貸款農戶來說,貸款的可得性比利率更加重要,因為選擇在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的人大部分很難從其他渠道獲得貸款。因此,要發(fā)展普惠金融,特別是讓農村低收入群體享到“普”和“惠”的金融服務依然任重而道遠。
對此,馬九杰指出,小貸機構一方面要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大互聯網科技運用,降低運營成本以降低農民貸款利率。
姜芳芳同時建議,應鼓勵更多的機構進入到農村金融這個市場中來,通過競爭把利率水平逐漸降下來,這是比較健康的一條路。此外,應從政策層面推動符合標準的小貸機構進行跨區(qū)經營,擴大規(guī)模,發(fā)揮規(guī)模經濟效應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幾次大的轉型
2000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全面接管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心的小額信貸項目,并組建小額信貸項目部。次年,國務院扶貧辦將中國扶貧基金會作為小額信貸扶貧試點單位,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部隨即成立。
但此時,剛剛獲國家認可的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部,卻碰上一個體制上的麻煩。當時,按照國家規(guī)定,慈善組織不可以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只能在當地注冊項目。政府對該項目很重視,項目部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管理和運行項目。但隨著地方在政府的頻繁調動,“雙重管理”弊端逐漸顯現,導致項目呈現混亂狀態(tài)。
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4年6月1日,國務院《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明確了基金會這類慈善組織可以在地區(qū)設立自己的分支機構,這從法律角度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可以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解決了“雙重管理”的問題。
200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提出由“項目型小額信貸”向“機構型小額信貸”轉變的戰(zhàn)略部署,在國內率先建立直屬分支機構開展信貸業(yè)務。
2008年12月,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部注冊成立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以股份方式入股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并獲得控股,形成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搭建起現在公司組織的治理結構。
作為一家現代企業(yè),多種融資手段必不可少。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從2014年至2016年,中和農信的債券融資路徑已經經歷過三次,“‘公益小額貸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已經從資本市場獲得三輪,每輪5億元、共15億元人民幣的債券融資,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016年,與螞蟻金服從戰(zhàn)略合作升級為戰(zhàn)略投資,成為中和農信的一個新的起點,并確定了三年內“雙百”的新目標——貸款余額100億,有效客戶100萬。
最擔憂的事
機構發(fā)展大了,困難和挑戰(zhàn)也會不期而至。
2007年,中和農信累計放款量首次突破1億元;2011年,中和農信有效貸款客戶首次突破10萬戶,年度放款額超10億元;2016年12月31日,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和農信有212家分支機構,累計放款190多億元。
20年間,這個中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著力用商業(yè)模式來解決貸款難的問題,滿足著農村客戶需求。
從“1億”到“雙10”再到“200億”,中和農信經歷了各種波折,雖現在正以飛速發(fā)展,但困難和挑戰(zhàn)也時常伴隨。
對于早期的中和農信,劉冬文覺得:“那時更像是在做實驗,知道的人不多,沒有人關心你,也倒無所謂。但現在機構大了,關注的人多了,壓力也隨之大了起來,贊揚和批評聲音也就出現了,這很正常。”
劉冬文回憶,中和農信的貸款利率、多方社會資本入股、資產證券化基本上每次的“大動作”多少都會引來部分人的質疑,機構利率高、商業(yè)化、缺錢都被曾被拿出來說事兒。
但在劉冬文看來,困難和壓力并未在此。
“當前,最擔心的是,機構大了,雖然抗風險能力會加強,但面臨的危機也會越大,團隊管理、風險控制、貸款質量都是問題。做不好,社會和股東都不認可,那才是真正的困難。”劉冬文說,“自身能力建設將成為我們未來工作重點,也是保證中和農信‘基業(yè)長青’的根本。”
中和農信發(fā)展歷程
1996-1999 模式探索
1996年:世界銀行貸款秦巴山區(qū)扶貧項目啟動,其中包括由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心在四川閬中和陜西安康實施的小額信貸試點項目。
2000-2004 首次擴張
2000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全面接管中國西部人力資源開發(fā)中心的小額信貸項目。
2001年:國務院扶貧辦下發(fā)文件,同意中國扶貧基金會作為小額信貸扶貧試點單位,這標志著試點正式獲得國家認可。同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項目部成立。
2004年:在各個項目縣設立農戶自立服務社(中心),法人實體全部為中國扶貧基金會,解決了“雙重管理”問題。
2005-2008 創(chuàng)新改制
2005年:中國扶貧基金會提出由“項目型小額信貸”向“機構型小額信貸”轉變的戰(zhàn)略部署,建立直屬分支機構開展信貸業(yè)務。
2006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獲得國家開發(fā)銀行授信1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從銀行獲得批發(fā)貸款的小額信貸機構。
2007年:累計放款量首次突破1億元,同時開始試點個人貸款產品。
2008年:成立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國扶貧基金會以股份方式入股。
2009-2011 專業(yè)轉型
2009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獲中國農業(yè)銀行授信2億元。
2011年:有效貸款客戶首次突破10萬戶,年度放款額超過10億元,成功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tǒng),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
2012-2014 穩(wěn)步擴張
2013年:貸款余額超10億元,項目縣超100個,員工人數超1000人。
2014年:注冊分支機構150家,有效客戶數23萬,年累計貸款發(fā)放金額突破28億。
2015-2017 “互聯網+”時代
2015年:項目在全國17個省的147個縣和地區(qū)開展,累計放款100萬筆,放款金額100億元。
2016年:螞蟻金服、國際金融公司和天天向上基金入股,螞蟻金服成為中國扶貧基金會之后的第二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