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群慈善需求調研報告》發(fā)布
12月13日,《中國社群慈善需求調研報告》正式發(fā)布。本報告是針對社群慈善的研究成果,對社群慈善的發(fā)展狀況和中等收入人群的捐贈人服務需求進行了全景掃描,對完善相關制度環(huán)境、提升捐贈人服務能力、大力發(fā)展社群慈善提出了重要建議。
該報告系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資助的“公益資助系列報告”之一。該項研究由中華慈善總會家風傳承與慈善信托委員會總干事、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傅昌波教授主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y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重申要“支持發(fā)展公益慈善事業(yè)”。近年來,我國高收入人群開始嘗試通過股權捐贈、設立專項基金、設立慈善信托、注冊慈善基金會等方式參與慈善事業(yè);與此同時,通過基于通信網絡和移動支付應用的互聯(lián)網公益籌款平臺,大眾慈善、場景慈善、人人慈善也有了長足發(fā)展。對于高收入人群慈善和大眾慈善的研究,目前已經有不少成果,但是,對于約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一規(guī)模的中等收入人群有何慈善愿望以及他們對捐贈人服務有何需求等,既有研究關注不多。為深入了解中等收入人群慈善需求、更好地開展社群慈善捐贈人服務,項目團隊開展了本課題研究。
《中國社群慈善需求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廣義的社群慈善,是指以集體、社群或多人合作的形式參與慈善活動,與獨立行善/個體行善/私人慈善相對。狹義的社群慈善,是指基于某種聯(lián)結或特征發(fā)起并持續(xù)運行的社群,圍繞慈善目的開展常態(tài)化、周期性捐贈或志愿服務,兼顧慈善與社交功能的慈善形式。慈善社群一般具備明確的慈善目的、清晰的社群邊界、多樣的社交屬性、持續(xù)的成員參與、靈活的網絡連接等特征?;谏鲜鎏卣鳎瑘蟾鎸⑽覈壬粕缛悍譃槠叽箢?,分別是血緣類、地緣類、友緣類、學緣類、業(yè)緣類、趣緣類以及善緣類。
本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結合文獻、案例及對比研究輔助,資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獻及服務資料、問卷、一對一訪談及焦點小組等。抽樣對象包括:騰訊公益平臺超級用戶、一起捐/月捐發(fā)起人、潛在社群慈善捐贈人、捐贈人建議基金模式(DAF)捐贈人、集合式慈善項目捐贈人、專項基金發(fā)起人、捐贈圈發(fā)起人,以及其他社群慈善參與者和研究者。研究發(fā)布并回收有效問卷145份,在北京、深圳、上海開展三場焦點小組研討會,組織了10場一對一訪談。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超過89%的慈善社群已運作在1年以上,其中運作2年以上的慈善社群占比為64%。社群成員數量100人以上的慈善社群居首位,約占總樣本的43%,單個慈善社群成員規(guī)模最大的達6000余人。有效的社群治理和社群活動,有助于促進社群規(guī)模發(fā)展,提升捐贈水平。
慈善社群成員年捐贈額在1千元-10萬元之間的約占55%,其中年捐贈1千元-1萬元之間的占42%;慈善社群成員年捐贈額在1千元以下占比達43%。
慈善社群成員基于活動及特定事件的捐贈頻率最高,達61.02%;其次是以月度或季度為周期的定期捐贈,占41.53%;年度一次性捐贈在慈善社群中發(fā)生概率較低,占29.66%。除傳統(tǒng)捐錢、捐物外(60.43%),慈善社群成員還樂于捐贈資源(64.75%)、捐出時間、技術(84.89%)。
此外,慈善社群中比較活躍、經常搞活動的社群占36.44%,經常交流、偶爾組織活動的占社群28.81.偶爾交流的一般活躍社群占27.12%,不太活躍的社群占8%。慈善社群的活躍度跟社群的類型、成員的構成也有一定相關性。
基于鄭功成(2023)、傅昌波(2024)等關于中華民族行善底層邏輯的理論,本研究報告創(chuàng)新提出了“基于差序格局的慈善社群光譜圖”:以慈善社群的公益性純度為縱軸,將社群慈善分為互益慈善、共益慈善和公益慈善,以差序格局的關系松緊為橫軸,分為緊密關系社群、一般關系社群和松散關系社群,并據此對七大類慈善社群的光譜屬性進行了標注。
報告指出,社區(qū)慈善發(fā)起人和捐贈人的慈善動機可分為四個層次,即:保障發(fā)展、促進社交、建構地位與價值表達、履行公民責任,四個層次的私益性逐層遞減,公益性逐層遞增;社區(qū)慈善發(fā)起人和捐贈人的慈善類型可分為沖動型、慎重型兩類。影響社群捐贈的因素包括項目成效及社群治理、慈善需求與收獲等。
報告發(fā)現(xiàn),目前為社群慈善捐贈人提供慈善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慈善組織、金融機構、財富服務機構、互聯(lián)網公司、科技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他們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執(zhí)行管理、捐贈服務兩類,具體包括提供慈善載體、提供執(zhí)行管理提供反饋和公示、捐贈統(tǒng)計和回饋服務、捐贈儀式和榮譽服務、慈善教育和咨詢服務、慈善參與和慈善資產管理服務等。
最后,報告針對社群慈善捐贈人服務痛點提出了發(fā)展建議。報告認為,捐贈人服務行業(yè)存在對公募平臺的依賴、信息披露較為落后、數字化平臺互不兼容、一體化服務程度較低等問題,在社群慈善捐贈人服務方面,存在捐贈統(tǒng)計和回饋滯后、捐贈儀式和嘉許服務欠佳等障礙。報告指出,中等收入人群是我國社群慈善的主力軍,無論是中等收入人群慈善還是社群慈善,都具有較大發(fā)展?jié)摿?。發(fā)展社群慈善,需要尊重“結社需要”、寬容“共益慈善”,推動完善慈善政策,探索發(fā)展中國式捐贈人建議基金,營造便利中等收入人群行善的友好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