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公益資訊 > 正文

“格桑花”支教團眼中的西藏十年

  銀輝輕灑,繁星點點,照亮雪域高原的夜空。“每一天,我都被感動著。美術課上,孩子們畫出北京天安門;家訪告別,藏族大姐拉著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瓊結縣,結束一天教學的周志超回到人才公寓,坐在電腦旁寫起日記。

  今年是對口援藏工作實施30周年。30年來,援藏干部人才跨越千山萬水,奮戰(zhàn)雪域高原,西藏步入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群眾獲得感最強的歷史時期。

  在援藏隊伍中,有這樣一群響應國家號召的援藏志愿者——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大學生支教團,周志超是其中一員。今年9月,她和另外4名隊員赴藏“上崗”,開啟為期半年的支教生活。

  格?;ǎ卣Z寓意幸福之花。

  2014年以來,該校共有17批88人次來到襄陽市對口支援的瓊結縣開展義務支教。他們用青春之光照亮孩子們的未來,被譽為“最美格?;?rdquo;,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西藏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榮譽。

  十年寒來暑往,“格?;?rdquo;在三尺講臺接力賡續(xù),不僅幫助一批批藏族學子走出大山,更深切感受到了西藏的變化。

  走上“云端”的多媒體教室

  現代化教學樓、多媒體教室、標準足球場,走進投資1.2億元新建的完全小學,第十七批“格桑花”支教團的成員們眼前一亮。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瓊結縣中學、完全小學的考試成績在山南市名列前茅。

  這與第一批支教隊員和風帆等人剛來時看到的情形有天壤之別。

  “當時,學校連個像樣的校門都沒有,教室矮小且破舊,老師匱乏。”和風帆說,2013年,瓊結縣中學只有1名學生考上了區(qū)外西藏班校。

  幫孩子們夯實學業(yè)基礎,成為“格桑花”們的首要任務。

  20平方米的小房間,幾張破舊桌椅,一面可拆卸的黑板,第一個輔導班在瓊結縣中學建了起來。

  冬去春來,在兩批“格?;?rdquo;的奮戰(zhàn)下,2015年,輔導班的10名學生考上區(qū)外西藏班校。“永遠懷念那間小屋。”已經大學畢業(yè)、在拉薩上班的洛桑扎西說,如果沒有輔導班,自己很可能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學。

  從第三批到第十七批,輔導班從未間斷。但授課環(huán)境,已從破舊小屋,換到了光纖互聯(lián)網覆蓋的“云端”多媒體教室。“格?;?rdquo;們的宿舍,也從狹小的多人間,搬到新建的人才公寓。

  學習環(huán)境的改善,讓孩子們更愜意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

  2023年,瓊結縣中學中考總均分拿下山南市第二名,完全小學小考達線率位列全市第一。“進步之快、變化之大,‘格?;?rsquo;功不可沒。”瓊結縣教育局副局長索朗扎西感慨。

  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同學們,跟我一起學。”11月10日,完全小學操場上,“格?;?rdquo;譚銳帶著幾十名學生打起了長拳。

  譚銳的到來,讓傳統(tǒng)武術再次走進這個校園。第一次是8年前,支教隊員廖文茂創(chuàng)建了瓊結縣中學第一個武術社團。

  “老師,我想畫天安門。”“老師再給我講一講透視吧。”支教隊員呂邦賈至今還記得,2016年,他在中學成立第一個美術社團時,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每次上完課,大家還要圍繞著他,要求多講半小時。

  第一支合唱隊、第一支國旗護衛(wèi)隊、第一個科創(chuàng)社、第一個足球社、第一個籃球社、第一次美術展覽、第一場機器人快閃、第一個漢藏雙語廣播站、第一套課間啦啦操……“第二課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老師,是不是位置越高,信號就越好?”“為什么?”“因為我家的天線放在房頂越高的地方,搜到的臺就越多。”這是2017年10月,支教隊員李長存與一名學生的對話。

  作為瓊結縣中學科創(chuàng)社的創(chuàng)始人,李長存沒有輕易答復,多次借校長出差的機會“蹭車”,從區(qū)外海拔5米到海拔4000米的不同地方測量數據。

  根據結果,孩子們設計的“海拔高度與北斗衛(wèi)星信號強烈度的相關性檢驗”實驗,斬獲“北斗領航夢想”全國青少年科創(chuàng)大賽一等獎。此后,科創(chuàng)社更名北斗班,延續(xù)至今。

  看過世界的孩子,更能被世界看到。

  在北斗班種下航空夢的阿旺旦增,今年如愿考上中國民航大學;讀著《平凡的世界》考上大學的拉吉白瑪,立志回藏當幼師;參加籃球社團的格桑扎西,已是大學籃球校隊的一員……“格?;?rdquo;教過的孩子,越來越多考出大山、走向全國。“像雄鷹一樣飛得高,像大樹一樣不忘本。”受訪學子們表示,第二課堂點亮了新的人生,開闊了視野,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西藏,更加陽光自信;他們考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建設家鄉(xiāng)。

  越走越近的家訪路

  9月7日,考入湖北文理學院的尼瑪格桑新生入校,迎接他的是支教老師紀官升。

  為了這次重逢,紀官升專程從千里之外的山東趕到襄陽。兩人攜手共唱《燭光》,再敘師生情。

  看到唱歌的視頻,在華北電力大學讀大二的格桑扎西,回憶起2018年中秋節(jié)紀官升家訪的情形。“一路上,老師給我講了很多區(qū)外的事。路雖遠,心卻越來越近。”格桑扎西說。

  走不完的家訪路,說不完的心里話。“一路上,達珍像一個小老師,不停叮囑我注意腳下。”“離開時,達珍和媽媽送了又送,走了一段又一段。”第九批支教隊員彭闖在日記中寫道。

  瓊結縣面積10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地廣人稀,十年前客運班車少,“格?;?rdquo;家訪往返幾個小時是常態(tài)。

  “現在條件好多了。”今年剛完成支教的第十六批“格?;?rdquo;周雨說,幾年前,水泥路就通到了村里。一路上不會再踩泥坑,更不用爬山包抄小路了。有兩次家訪,遇到熱心司機,捎上他們直接開進村。

  10年家訪路,感情越走越親。

  翻看“格?;?rdquo;日記,一個個生動的細節(jié)浮現眼前:走在路上,會有藏族孩子主動打招呼“你好!”;到學生家里,家長像招呼親戚一樣,端出酥油茶、小土豆、甜餅;一進教室,會有一群孩子跑過來求擁抱……

  “格?;?rdquo;何渝琦在日記中寫道:“只有踏上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西藏百姓對祖國的愛,對援藏兄弟的感情。家是西藏,國是中國,我們站立的地方叫中國!”

  這場愛的雙向奔赴,改變了不少“格桑花”的就業(yè)方向。

  記者給“格?;?rdquo;團隊發(fā)放的問卷調查顯示,96%的“格?;?rdquo;認為,支教經歷讓他們更加不畏艱辛,具備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已畢業(yè)的“格桑花”中,80%選擇到基層或者教育領域工作,10人留在了西藏。 (據《湖北日報》)

網站編輯: